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也是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的揭曉日。
《月背征途:中國探月國家隊記錄人類首次登錄月球背面全過程》(以下簡稱《月背征途》)等4種科普類圖書獲得第十七屆文津圖書獎。
頒獎現場,《月背征途》的主創代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深空探測控制室主任于天一這樣形容他的心情:“這種感覺,就像是看到玉兔二號成功登陸月背時一樣,內心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也有使命感和責任感。”
自豪,是因為中國人自己的月球車能夠代表全人類,在月球背面行走探測,揭開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自豪,也是因為設計壽命三個月的玉兔二號,在團隊的精心守護和精準操控之下,在月面生存了三年又三個月的時間,早已打破了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的世界紀錄;自豪,還因為玉兔二號的科學探索發現,在世界航天領域不斷獲得關注。
(文津圖書獎獲獎作者于天一發言 攝影:科技日報記者洪星)
于天一說,作為一名航天人,他深感使命在肩,責任重大。這種責任感,既來自于要扎扎實實干好航天事業,也來自于對下一代教育的歷史使命。
他是航天人,同時也是孩子的父親。和所有的家長一樣,他希望下一代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希望他們有更多、更好的科普讀物。“當然在這里也有一份‘私心’,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理解我們扎根航天的選擇。”于天一坦言,寫作《月背征途》的過程實屬不易。對他們這些理工科出身的科技工作者來說,難度不亞于搞科研創新?!暗俏蚁?,寫作的意義,也不亞于完成一次航天任務?!?/p>
完成這本書,團隊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把中國人的探月故事記錄了下來;讓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還讓更多讀者看到了那些精彩的一手照片,給中國航天更多關注。
“今天的獲獎,讓我和我們的團隊多了一份使命感。既要干好航天事業,也要用心做好航天科普?!庇谔煲徽f,有這么多讀者愿意和他們心心相印,愿意感受中國航天人的不懈追求和別樣浪漫,也許今天的讀者,在幾年之后就會成為和他們并肩作戰的伙伴?!拔覀冊敢鉃榇死^續努力和奮斗?!?/p>
(國家圖書館活動現場 攝影:科技日報記者洪星)
文津圖書獎評委楊虛杰介紹,對科普類圖書,評委一直堅持如下評選標準:一是科學性、嚴謹性。科普書是傳播科學知識的一種途徑,展示給讀者的知識更應是準確真實的。二是可讀性、趣味性。文津獎是面向大眾的,對科學知識的講述要通俗易懂,既有普及性。三是新穎性、創新性??茖W探索永無止境,選題要與時俱進,內容要有所創新。
楊虛杰說,本屆文津獎科普類圖書評選的一大特點,就是出現不少展示科學研究和科研工作歷程的著作。“未知和不確定性”是科研工作吸引人的一個方面。把科研工作和科學探索的過程,以文字的方式,通過扣人心弦的文筆以及創新的編輯方式展現給讀者,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好的科普形式。楊虛杰說,這同樣能激發和鼓勵者年輕一代了解科學、熱愛科研。
文津圖書獎設立于2004年,是國家圖書館主辦并聯合全國圖書館界共同參與的公益性圖書獎項。第十七屆文津圖書獎歷時近五個月的推薦、討論與評審,最終有19種獲獎圖書(社科類9種、科普類4種、少兒類6種)以及51種推薦圖書(社科類20種、科普類11種、少兒類20種)從2000余種書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