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鶴健(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獲中國地理科學成就獎,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0年,長汀縣治理水土流失被列入福建省為民辦實事的項目之一。我們響應號召,在長汀建立博士生工作站,“扎寨”與長汀人民攜手,共同參與新一輪水土保持實踐。四代人應用地理學特色思維和研究范式,薪火相傳,跟班學習長汀水土保持經驗,至今已有22年。
22年實踐過程見證長汀水土保持出現變革性新氣象,表現于水土保持與為民解困聯動,解脫純技術治理思想束縛,提高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自覺性,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創建生態有序布局,掃除治理盲點,提高水土保持科學性,變無序治理為有序布局;實施區域整體開發策略,突破“孤身”治理藩籬,提高水土保持持續性,變點式“孤身”治理為區域整體開發。這些變革首先出于理念創新,隨之繼發技術與策略的創新,這“三個變革性創新”開辟了一條水土保持的新路子,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新鮮經驗。
朱鶴健供圖
一、水土保持觀念變革性創新:主動與為民解困掛鉤
長汀縣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設立水土保持試驗區,與甘肅天水、陜西長安一起成為當時全國僅有的三個水土保持試驗站之一。半個多世紀水土流失治理與研究總是在治山治水上打圈子。那時候老百姓“靠山吃山”,始終處于貧困狀態,邊治理邊破壞現象反復發生。到了水土流失最嚴重的1985年,長汀縣土壤侵蝕率高達24.1%,成為福建土壤侵蝕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亞熱帶花崗巖丘陵地區水蝕荒漠化的典型代表。當時,長汀人均GDP只有600元,成為福建省的貧困區,處在水土流失源于貧困,又是貧困之源的惡性循環中,水土流失成為難治之癥,也是群眾操心事。
2000年,長汀啟動新一輪水土保持專項工作,秉承把水土保持作為“為民辦實事”初心,先從解決民生急迫問題入手,提出“放下斧頭,扛上鋤頭”口號。政府出資補貼,引導農民以煤、電、沼代柴,既解決農民的生活燃料,又解決濫伐問題。又給予貸款鼓勵農民治理荒坡地,變土壤侵蝕區為經濟作物區,使農民收入有所增加。解決群眾的“禁伐沒柴燒”和“開荒沒資金”兩大操心事。由此相繼解決群眾一連串困點,提高群眾水土保持的自覺性,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形成以改善民生推動水土保持,又以水土保持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環,解脫歷史上純技術治理鎖鏈,結束長汀半個世紀水土流失治理反復的歷史,開創新一輪水土保持一路前行的新局面。到了2007年,人均GDP達到5492元,高于2000年,而土壤侵蝕率8.61%,低于2000年,增強農民治理水土流失的實際能力。從中可以看出,不解決農民當前急迫的民生問題,再好的治理模式也難上馬;治理成果不包含農民增收,再好成果也難鞏固,甚至還潛在再破壞的可能性。新理念成為水土保持取勝的新銳力量,在這一新理念的引領下,繼發技術和策略的變革性創新。
二、水土保持技術變革性創新:實施生態有序布局
長汀歷史上農業生產有許多種植-治理模式,大都考慮選擇經濟效益高的農作物與林木上。農民往往根據自己的認識與聽聞,盲目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安排樹木與農作物,只顧短期效益,陷入隨意性、盲目性的泥坑,造成水土流失。如在水土流失嚴重只能先行林草治理的地區,也不顧條件實施被普遍看好農業生態循環模式,復合經營許多農作物,結果無法收到效益。實際上種植-治理模式要與空間相協調。長汀區內空間客觀上存在自然社會經濟的差異性、應有多種種植-治理模式共存的可能性,不要孤立地去追求最好模式,適合空間條件的模式才是好模式,因此水土保持貴在要有生態有序布局。
新一輪水土保持針對區內六種空間的差異性,采取針對性措施,“對號入座”,引導各種種植-治理模式落到實處,形成生態空間格局?,F在所見的長不了植物的侵蝕地是原先高等植物因環境惡化倒退演替的結果。長汀在這樣侵蝕退化地恢復重建植被,采取與原先植物倒退之路逆行的治理措施,稱之“反彈琵琶”。這樣恢復重建植被,符合科學的生態法則,納入有序的布局之中。長汀實施生態有序布局,掃除種植-治理盲點,提升水土保持的科學性,到了2014年不僅土壤侵蝕率再下降到8.61%。比2007年低,而且人均GDP上升到39727元,比2007年提高了,彰顯技術變革性創新的成效,為隨后水土保持持續性發展打下基礎。
三、水土保持策略變革性創新:納入區域發展中統籌安排
長汀歷史上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單項攻關的形式,治山要求青山不掛白,治水要求地面沒徑流,治坡要求坡地開梯田,這些項目達標了就算圓滿完成任務。實際上這種點式“孤身”治理存在著生態系統完整性與治理措施分散性的矛盾,達不到圓滿效果。水土保持涉及自然、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任何一個因素不到位,都難取得圓滿效果。
長汀新一輪治理水土流失實施區域整體開發策略,把水土保持納入區域發展中統籌規劃,變點式“孤身”治理為區域整體開發,發揮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優勢,強化涉及治理的自然、經濟、社會、技術的各種因素的內在關聯性,構建與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的生態經濟體系,發揮系統倍增作用。為了減輕土地壓力,避免土地壓力過重造成水土流失,長汀延長農業產業鏈,把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壯大林下經濟、特色現代農業、生態旅游、鄉村旅游、汀州美食等綠色富民產業,推動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推進水土保持產業化,促進水土保持與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從而解脫歷史上“水土流失既源于貧困、又是貧困之源”的惡性循環,摘取經濟與生態“雙贏”的成果。2020年人均GDP上升到779293元,土壤侵蝕率再下降到6.78%,比前期跨上一個大臺階,實現“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水土保持處在高質量發展上運行。
四、長汀新一輪水土保持新成就的啟示
長汀新一輪水土保持工作始自2000年,福建把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的項目,意味著水土流失是群眾的操心事,應該為民解困。由此擺脫歷史上純技術治理的思想束縛,主動與為民解困掛鉤。從解決急迫民生問題入手,迸發出新銳力量,推動技術和策略的變革性創新,把水土保持推上為民、科學和務實的軌道,出現了上面提到的三個重要變革,即:觀念上變“要我治理”為“我要治理”,技術上變無序治理為有序布局, 策略上變點式“孤身”治理為區域整體開發。三個變革性創新也體現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教與產業相結合的三個“相結合”的工作方法成果。
這三個變革性創新、三個方法構成長汀新一輪水土保持的特色工作體系,特色在一個“實”字,起于辦實事,終于結實果,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和長汀人民的創新精神。這個特色經驗是水土保持的良方,標本兼治,根治半個世紀以來治理幾經反復的頑癥;也是水土保持的指南,指明水土保持必須從為民解困著眼,以科學支撐工作方向,走上一條持續健康發展的新路子;更是水土保持的好樣板,樹立“水土保持有賴于民又惠于民”的新理念,破解跨越“生態鴻溝”的難題,催生經濟與生態兩全其美的新局面。我們22年跟班學習可以見證:這個經驗有可信賴、可操作、可重制的實踐意義。推廣這一經驗不僅使水土流失區受益,而且提高水土保持的科學水平。
朱鶴健供圖
五、踐行長汀新一輪水土保持的收獲
我們四代人應用地理學研究范式,薪火相傳,在長汀踐行水土保持研究22年,地理學理論得到有效的驗證。從地理學的人地關系觀出發,認識到人地關系失衡是水土流失的主因,驗證了地理學“見地及人”的特色思維。長汀的科學生態有序格局與區域整體開發策略兩大變革性創新又驗證了地理學的空間觀與系統觀,從而總結出水土保持地理學研究范式,作為成功案例寫在科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地理學思維與實踐》的專著里,顯示地理學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優勢,是解決國計民生問題的利器,充實了地理學理論水平。這些收獲都是來自在長汀的長期實踐,由此,我們更加深刻領悟“走出書房,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真諦。
地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學科,其特色思維之一就是研究地理景象要在大量微觀研究基礎上,提出宏觀決策服務社會。我們按照地理學這一特色思維,把水土流失視為一種特殊地理現象,對長汀水土流失做了大量微觀研究,探明其活動規律,這些微觀研究成果見于我們的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的總結報告,3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專著和131篇的學術論文,論文的他引總次數高達1237次。又在這些微觀研究成果中,提煉出“三個轉變”的宏觀策略。這個策略在2012年5月17日水利部召開總結推廣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經驗座談會上交流,得到社會很好評價。會后福建省水利廳給我們的書面反饋:“所提的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三個轉變’的宏觀策略具有獨到見解,陳雷部長等領導以及來自全國水保系統的參會代表給予高度評價,對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今年我省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將被采納”。
從這些成績中,顯示地理學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的獨特優勢,真正品嘗到“科技服務生產”的甜果。實踐出真知,也育人。在22年的實踐中培育了9位博士,15位碩士。其中2000年第一批在這塊土地上實踐的博士生陳志彪,現為我校地理學院教授,2019年獲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目前仍有10位博士生、碩士生堅持在這塊土地上學習。這是“理論聯系實際,科技服務生產”思想指引的成果。我們將沿著這一方向繼續走下去,代代相傳,讓長汀水土保持經驗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