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實習生 單倩瀾
4月22日是第53個世界地球日,近日,“穿越重慶山脊--走進銅鑼山”自然巴渝科普活動在重慶市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舉行,向中小學生和地學愛好者們展示了銅鑼山廢棄礦坑如何通過生態修復而蝶變為重慶“小九寨”。
據了解,該活動由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主辦,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承辦,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圍繞銅鑼山礦山公園部署6個考察點,對礦山公園內生態修復、地質遺跡、地質構造、地災隱患等內容展開探索,提升公眾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
“銅鑼山礦山公園位于渝北區石船鎮玉峰山鎮境內,曾經是渝北區最大的石灰巖采礦區。”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川東南地質大隊科普講解員艾大利介紹,這里自明清時期開始開采石灰石,逐漸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碎石供應基地。歷年的開采使得礦山被挖空,周遭的植被、水系被破壞,留下41個滿目瘡痍的巨大礦坑。
經過修復后風景優美的銅鑼山礦山公園。雍黎/圖
為了對礦區實施生態修復,渝北區花了大力氣。2010年至2012年,渝北區對該區域采石場實施全面關閉,清理掉礦區內危巖、尾礦堆積區碎石,減少土地的占用。對礦山地形地貌崎嶇和易發生危險的地方,運用尾礦廢棄物,結合充填平整技術、梯田法整形技術、挖深墊淺法技術進行整形,減少地質災害。如今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已經成為著名的網紅打卡景區,去年6月開園以來已經吸引了50多萬游客,銅鑼山礦山生態修復也入選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以前那些觸目驚心的礦坑,現在變成了深邃斑斕的“湖泊”,為什么這里的水這么美?艾大利解釋,是由于礦坑中的積水富含豐富的鈣、鎂以及少量懸浮物,太陽光照水面后,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被水吸收,而波長較短的藍光、綠光等被散射而呈現出藍綠色水面,再加上水中的藻類植物和微生物,所以水看起來猶如翡翠一般。
在各個觀察點,科普講解員們還向人們展示了由于流水的運動形成波痕構造、灰巖在水和二氧化碳的長期作用下發生的溶蝕現象、巖層在應力作用下形成連續彎曲而產生的撓曲構造、易出現危巖和崩塌的地災隱患點等等。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4月22日是第53個地球日,此次活動以“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他們希望通過與生態修復成果的親密接觸,引導公眾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提升對自然資源的保護意識,激發地學愛好者和青少年對探索地學知識的濃厚興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