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亓健生
“得知我們是國賽特等獎時,感覺像是在做夢!”當成績公布時,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高帥不禁感嘆:“我們書寫了新的歷史!”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以下簡稱“挑戰杯”)是全國大學生三大綜合性賽事之一,被譽為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的“奧林匹克”盛會。而煙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下簡稱“煙大經管學院”)的作品在本次比賽中斬獲了特等獎。這是該校參加“挑戰杯”全國競賽以來的最好成績。
“百里挑一”彰顯出此次競賽的難度。因為在本屆“挑戰杯”中,來自全國264所高校的1500余件作品同場競爭,而特等獎只有49件。
為什么他們能獲得突破?
走訪26座城市、調研325家小店,用實戰凝練出一篇充滿“煙火氣”的好文章
科技日報記者拿到了這份上萬字的社會調查報告,題目為《“小店雖小,風景甚好”--“雙循環”戰略背景下的小店經濟“微循環”活力研究》。
仔細分析,該文章道出了測評小店的活力狀況,甄別小店經營缺乏活力的癥結所在,更可貴的是提出了解決問題之道——該作品提出的“宏微并濟”八項策略,尤其是時空治理和旨在實現虛擬團結的多功能耦合平臺設想,可促進小店經濟富有持續的活力。
一批尚未走出象牙塔的青澀學子何以拿出這樣一篇被專家認可的民生福祉類調研報告?
如同布料對一件衣服的重要性,選題是一篇論文能否成功的關鍵。在復盤時,獲獎團隊成員、煙大經管學院趙菲說:“學長學姐在交流會時跟我們分享過,用‘老項目’參賽會更有經驗,有成果、有積累,而‘從零開始’更具挑戰性。”
在煙臺大學,學生之間會經常開展科創交流會,分享參賽經驗、碰撞思想火花,同學們主動參賽、探索科創樂趣。而獲獎作品就在這種“頭腦風暴”下產生。
實際上,學生們有意無意地選擇了一個兼具政治意義與經濟屬性的選題。
在2020年7月份組隊后,他們便正式開啟了“小店調研之旅”。
從小菜攤到小吃店,“小店經濟”是衡量一座城市“煙火指數”的關鍵指標,也對穩就業、保民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對每一座城市來說,小店經濟是其總體經濟的“毛細血管”,甚至可用“遍地開花”來形容。
500多個日夜、走訪26座城市、調研325家小店、調研總人數達967人、有效問卷823份、3.2萬字的訪談記錄……歷經了近2年的假期調研后,上述團隊最終總結出影響小店經濟的因素和指標,構建起小店經濟活力評價體系。
一直以來,大學生群體沒有社會生活閱歷,被認為距離“煙火氣”較遠,要寫一篇有力度、有厚度,還要接地氣的高水平文章,“俯下身子,調查研究”是第一步。
此外,他們必須大量付出,用時間和實踐迅速融入“煙火氣”中,在“摸爬滾打、感同身受”中與小店經濟產生共振,找到共鳴。
這一點,支撐著他們從省賽,一路闖關到國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攻堅克難中找到“秘密武器”
“干事激情有余,動手能力不足”,這幾乎成為社會對學生群體的一致評價。如何破解?在煙臺大學,導師們的忠告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一邊讀書,一邊實踐,盡快查漏補缺。
實際上,國賽決賽通知發布后,這支年輕的團隊就將辦公室當成了家,“白+黑”“5+2”成為常態;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一摞又一摞地擺在他們面前,凡是與項目內容沾點邊的書一本都不放過。
每次聽指導老師和專家的意見時,他們都會用手機錄音,然后大家一起反復聽,一點一點地把問題解決。
虛心好學,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經管學院學生桑志高提到了該團隊的“秘密武器”——問題集。其中含有一百多個問題,都是老師、同學們甚至家長在聽完他們的答辯后提出的疑問,從第一個問題到最后一個問題,每一個成員幾乎都能對答如流。
如果說學生的成長是激情式的“天馬行空”,那么,擁有深厚學識和實踐經驗的導師需要循循善誘,適當將年輕人“拉回現實”,讓課題深深地接了地氣。
崔占峰是煙大經管學院教授,也是第十七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和二等獎作品的第一指導教師。在他看來,本科生剛剛邁入科研門檻,學術理論體系尚未健全,知識儲備相對不足,理解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還需要指導老師的引導和培育。
他常常用“兩個問號、兩個嘆號”鼓勵學生們:“你不試怎么知道能不能行?你不拼怎么知道能不能贏?試一試才知道能不能行!拼一拼才知道能不能贏!”
在備賽過程中,他要求學生們不能做“蜻蜓點水”的表面功夫,必須要潛下心來,保持問題意識,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學生們說,崔老師要求必須“思路清晰”,必須“邏輯嚴密”,必須“語言準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課題推進過程中,積極捕捉外界的偶發性靈感,非常難得,特別重要。
一次偶然機會,崔占峰教授被邀請去校外當評委。參賽選手進行工作年度總結匯報,評委現場打分,參賽人員采取了“兩人對話”形式,一問一答,非常自然地“演繹”了一年的工作概況。
崔占峰說:“這場答辯會啟發了我。”
回到學校,他立刻聯系同學們修改答辯稿,推翻之前的答辯思路,打破傳統的單人敘述模式,用“小劇場”的形式讓答辯同學們將調研過程、研究成果與項目前景生動地“演”給評委。
事實證明,這次大膽嘗試是正確的。
“挑戰杯”表現完美,即源于自身加倍努力,幕后英雄助力,更緣于學校制度設計
當然,一次出色的“挑戰”,還有大量的幕后英雄。
因為決策答辯為線上進行,而學校封控,這使得該校團委非常著急。該校團委書記劉超連夜組織大家線上開會商討、謀劃方案,迅速成立線上技術保障團隊和指導教師團隊,線上線下協調聯動,校內校外實時配合,提前預判落實每一處細節,全力保障同學們線上答辯順利進行。
在不到一周的備賽時間里,從設備入校到場地搭建,從集中調試到全真模擬,從流程確認到應急預案,大家掛圖作戰、分秒必爭,確保了入圍終審答辯的所有學生團隊在專家評委屏前的完美表現。
為胸懷創新的莘莘學子保駕護航,這是高校的使命。
煙臺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畢可志告訴記者:“如今的煙臺大學緊跟科創大潮的腳步,全力為廣大師生營造良好的科創環境,鼓勵老師們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讓同學們在科創氛圍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近年來,煙臺大學在“互聯網+”“挑戰杯”等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24余項,在2017-2021年第六輪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排行榜位列第128位,較2017年第一輪發布以來提高了127個名次;其中在2021年,全校共獲國家級獎項210項,位列全國第100位,山東省屬高校第7位……獲獎團隊屢創新高、排行位次不斷提升、師生熱情日漸高漲,這背后離不開學校強化大學生科創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統籌聯動機制和支持保障機制。
記者了解到,如今,該校已構建起“互聯網+”“挑戰杯”兩項綜合賽事為龍頭,N項專業賽事為中堅,N項“大創”、實驗室開放和科技創新基金項目為基礎的“2NN”科創育人體系,實現科創育人抓手品牌化。同時,校內創新創業資源不斷整合,創新創業學院、大學生創業園、60多個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一個一個“夢工廠”,為學生們的優質科創項目從“誕生”到“孵化”多形式“輸血”,精心呵護每一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種子落地生根、發芽開花。
關鍵詞: 是怎樣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