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強
3月下旬,嶺南某訓練基地機翼飛旋、硝煙彌漫。武警部隊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裴雪丹帶領科技創新團隊,攻克了現役裝備“+智能”和新研裝備“智能+”等多項技術難題。
拿著最新測試數據,裴雪丹說:“雙腳沾滿演訓場的泥土,雙眼緊盯反恐一線任務,才能緊貼實戰、服務部隊,讓科技創新同部隊建設發展接好軌、對準焦。”
相隔千里之外,該院研究員王亞奇已在南海海島部隊代職10個多月,幫助部隊解決了通聯不暢、信息安全等技術難題。
“扎根任務一線,我了解到部隊更多更迫切的技術需求,為科研工作找準了‘靶子’。”王亞奇說。
戰場需要什么,科研重心就瞄向什么;戰斗力瓶頸在哪里,科研力量就攻關到哪里。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武警部隊研究院堅持開門搞科研,多個院士專家團隊分頭深入不同地域、不同任務、不同規模的演訓一線,梳理相關裝備體系,確立了武警部隊首個創新工作站主題方向,促進了課題項目與部隊任務的有機結合。
“作為武警部隊重要科研力量,我們調查研究到一線、科技創新到基層,常態組織創新團隊奔赴各類型任務部隊和院校,推動多學科綜合、多領域交叉、多專業融合的專家力量組團出戰,著力打造了橫縱高效、互聯互通的‘矩陣式’科研模式,建立了‘小核心、大外圍’科研力量體系,梳理出了數百個影響和制約戰斗力生成的現實問題。”該院政委張永強說。
某裝備體系項目研究中,該院針對任務部隊現有裝備數量較少、對抗能力不足、信息支撐能力較弱等問題,對裝備體系進行梳理分析、深度探究,對重點項目進行集中攻關,有力地推進了該系列裝備體系化發展。
在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某型應急機械化橋”總體方案論證任務后,該院從實戰角度出發,創新提出設計理念。最終,該型應急機械化橋較傳統橋型減重50%,系統造價降低70%,維護成本和工作量降至10%,為科學搶險、高效搶險、安全搶險提供堅強支撐。
“軍事科研要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形成快速解決備戰打仗實際問題的順暢通道。”該院院長邵冰介紹,組建4年來,該院先后承擔550多項科研任務,組織20余批次應急應戰專項調研,參與數百個全軍和武警部隊重大課題研究論證。先后有6項課題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9項成果獲國家專利,并連續3年被武警部隊表彰為軍事理論研究先進單位。
關鍵詞: 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