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黃蝶,生于1999年,寧波姑娘,是大潤發首批80位援滬員中最小的一個。
去年大學實習結束后,她入職大潤發。
因為小,她說自己負擔少,掛念少。在學校時,她就主動請纓當過疫情防控志愿者,有經驗。“而且,我還是黨員。”
(黃蝶)
到上海后,他們進入全封閉式管理。
晚上,黃蝶和同事一起,各自在門店支起帳篷,鋪上防潮墊和床鋪,就地休息。
她特意數了數,帳篷占地面積是10乘以9塊瓷磚大小,每塊瓷磚的長寬和她36碼的鞋差不多。
這也是她第一次,在室內睡這么長時間的帳篷。
(員工休息用的帳篷)
不是為了看星星,看日出,而是為了陪一座城市復蘇。
“這是我們支援的意義”
“請戰支援上海!風有約花不誤,年年歲歲不相負。國有難召必戰,朝朝暮暮與爾在。”
這是黃蝶來上海前寫的請戰書。
黃蝶喜歡寫東西。有時寫詩,有時寫心得。
她的抗疫日記本上,記下了4月9日到達上海的時間。
晚上8點6分,虹橋火車站。
跟她同批來的,很多都是大潤發的員工。大家要齊心協力,投入一場“保民生”的未知戰役。
從火車站到門店的車上,黃蝶看到了遠處的東方明珠塔。
這是上海最具標志性的景點之一。
它亮著燈,在夜色里更襯出眼前街道的寂寥。
“還是有一點點害怕的。”黃蝶說。
她被分到了大潤發上海中原店。這家店是上海大潤發26家門店的蔬菜樞紐。
所有的蔬菜在這里分揀和包裝后,再運送到上海的各個門店。
第一天的工作是卸貨。
把20噸西蘭花、18噸洋蔥和12噸包心菜卸到門店里。
菜到了,先消殺;消殺結束后,四五個人把貨從車上搬到棧板,再有人用液壓車,把棧板上的貨物再拉到門店的倉庫。
讓黃蝶印象深刻的是搬洋蔥。
洋蔥用麻袋裝,一袋能有半人高。黃蝶清楚地記得,同事把洋蔥卸下放到棧板上時,灰塵揚了他一身。取下N95口罩后,他的鼻孔處都是黃的——那是塵土。“真是又心酸又好笑。”
13個人,卸了10個小時。
這幾天的工作,大多是這樣的體力活。
前兩天,他們的任務是分裝蔬菜大禮包。
幾個人流水線作業,往袋子里放入洋蔥、胡蘿卜、包心菜、玉米或者是西蘭花,平均每天分裝了1200余袋。
4月13日的工作,是給丑橘做品控。
要一個個把丑橘外包裹的鐵絲掰開,紙袋拿掉,檢查水果有無變質損壞。
好的水果,再按照一袋兩斤的規格裝起來。“要保證東西到顧客手里是好的”。
鐵絲有些鋒利,有人手套都被劃破。
“每天看到超市的通道,堆滿了打包好的蔬菜,看到了身后摞好的一棧板一棧板比我們身高還高的貨物,就覺得很踏實。”來上海后,黃蝶幾乎接觸不到外界的人,但她知道,這些果蔬,會通過大潤發的門店,送到上海市民的手中。“這就是我們來援助上海的意義呀。”
誰說污泥滿身的不算英雄
黃蝶非常自律。她早上6點起床,晚上11點左右睡覺。
起得早,是想多給自己一點時間,放空,思考,再開啟這一天。
睡帳篷,并不隔音。大家累了一天,“到了晚上,耳邊是三重奏,四重奏,甚至皇家禮炮”。每個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但黃蝶很快也能睡著。
她自認是個適應能力不錯的人。
干體力活,也疲憊,身體會酸澀,但她語氣輕描淡寫——“沒有什么是睡一覺不能解決的,我還年輕呢!”
門店的室內商店街里,其他所有店鋪暫時還沒有開。
一些已經停止營業的開放式餐廳里,放著桌椅。有時黃蝶會坐在那里,借著燈光,寫些東西。
她每天都寫支援日記。
4月10日,和同事搬完50噸蔬菜,她寫道:我始終認為,疫艱情更堅,上海定能早日“解封”。
安靜獨處時,她也會聽聽歌。
黃蝶提到了《孤勇者》,這是很火的一首歌,近期變得更火。
歌詞里唱,誰說污泥滿身的不算英雄。
黃蝶不知道還要在上海待多久,她也沒去想這件事。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每天的任務。事情很多,要一樣一樣去做。
等到疫情散去,熱愛旅游的黃蝶,希望能四處走走。
把年假用了,好好感受大自然。
說到這里,她語速都快了,恢復了小女生的雀躍:要去看星星、看日出,要去海邊,在那些地方拍照片,哇,絕了。
或許,還可以去露營。
在美景中支起帳篷,感受一個遲來的春天。
關鍵詞: 我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