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連日來,疫情給上海這座城市按下了暫停鍵。然而在東海之濱,作為國際航運重要樞紐的洋山港并沒有停下腳步。3月以來進出洋山深水港的國際干線集裝箱船舶日均約24艘次,國內支線集裝箱船舶日均約36艘次。
此時正值江南乍暖還寒、天氣多變之際,為了保障洋山港區作業與船舶進出港安全,上海海洋中心氣象臺全力以赴,克服重重困難做好全方位、精細化的氣象守護。
保能源供應 搶抓進港“天氣窗口”
洋山氣象站。采訪對象供圖
3月中旬以來,洋山水域受風力影響較大,其中兩次陣風達到10級及以上,給液化天然氣船舶安全進出港帶來了巨大挑戰,進港時間窗口非常有限。
一邊是疫情防控形勢下城市能源供應的需求迫在眉睫,一邊是頻繁出沒的大風天氣。3月23日,上海海洋中心氣象臺發布一期海洋氣象災害性天氣預通報,預測24-26日長江口區和上海沿岸海區有一次北大風過程。此時,洋山港海事局正在協同各方尋找時間窗口讓液化天然氣船“申海”輪進港。
3月24日,海洋臺接到洋山海事應急指揮中心的氣象服務需求,要求提供未來幾天的精細化港區天氣預報。海洋臺值守人員迅速反應,仔細分析了洋山港區的天氣實況以及衛星、雷達、數值預報等各項資料信息,作出判斷“24日夜里-26日白天長江口區和上海沿岸海區有一次8-10級東南大風轉西北大風過程”,并針對不同時段的風力情況再發布了一期海洋氣象災害性天氣預通報,建議船舶在此次大風天氣過程后進港。3月24日夜里,港區風力逐漸增大,普遍出現了10級風。
3月29日早晨,液化天然氣船“申海”輪緩緩開進洋山港。“申海”此次進港卸貨6.4萬噸,卸完之后洋山液化天然氣碼頭的儲備量接近60萬立方米,能夠滿足30天上海市天然氣供給,為城市能源物資供給充足吃下一顆“定心丸”。
提供精細化服務 堅守港口最前線
海洋臺值守人員正在分析天氣,為港區做好氣象保障。采訪對象供圖
3月22日,剛剛小區解除隔離封控的海洋臺觀測員劉翔主動提出前往洋山港氣象站值班,替換下已在洋山島上堅守多日的觀測員。當日,劉翔一個人扛著五天的生活物資爬上山頭,沒想到由于封控影響這一守就是10天。
10天,他24小時值守,一絲不茍完成觀測任務,為港區氣象服務提供第一手的實況資料。3月25日當觀測到洋山站最大瞬時風達到9級(23.1m/s),他第一時間電話通知當日值班預報員,為后期氣象預警發布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劉翔的愛人是浦東新區的一名醫生,她與丈夫同日奔赴了自己的崗位,前往抗疫一線至今沒有回家。“這10天,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還是有點不放心,每天晚上跟他們視頻一下。家里人都很理解,洋山港氣象站的業務不能中斷一天,這是我們的職責!”劉翔說。
在疫情中主動逆行的遠遠不止劉翔一個人。自3月初開始,很多小區陸續實施封控之后,給預報員排班帶來很大壓力,常常是到了半夜了突然有第二天的當班預報員小區被封了,但在海洋臺,總有人第一時間主動站出來說“我小區沒封,我來!”。
3月18日,在單位已經連續值班4天后,青年黨員季曉東抽空回家打包換洗衣物做好長期值守準備,沒想到小區通知半小時后封控,二話沒說他轉身就出了家門。疫情下的午夜打不到車,季曉東一路騎行20多公里才在凌晨2點趕回了單位。第二天他如往常一樣一大早就默默回到了值班崗位上,直到傍晚妻子打來電話,他才想起當天是女兒百天生日。此后,季曉東和黃筱燦兩位年輕人主動報名駐守局大院,2個人輪班24小時值守,確保海洋臺業務工作穩定有序。
因為有這些逆行者,自3月以來,上海海洋中心氣象臺為洋山港的精細化氣象服務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