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通訊員 陳勝偉
眼下,正是浙江省建德市梅城古鎮最美的季節:整潔的古鎮處處鳥語花香,春意盎然;橫貫古鎮的玉帶河清澈見底,魚蝦游動,為古鎮增添了一抹春天的靈動。
梅城古鎮已有近1800年的歷史,城內“兩湖一河”的水系格局始于唐代形成于明代,即玉帶河連接東、西兩大調蓄湖,疏導烏龍山山洪,保障嚴州府免受洪澇災害。然而,隨著富春江水庫蓄水,新安江水位抬升,再加上城鎮人口集聚,玉帶河逐漸被填埋成為建設用地,流淌千年的玉帶河陷入“沉睡”,城鎮內部水系水生態系統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2018年10月,錢塘江源頭區域成為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在建德市、淳安縣、常山縣、開化縣實施7大領域79個項目,以水源涵養為基點,分為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功能區,主要區域面積10067平方公里。2019年3月,建德市以開展錢江源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試點為契機,通過推進古城水系貫通、堤防工程建設、河岸帶緩沖區生物多樣性提升等措施,全面實施梅城古鎮水系綜合治理工程。
3年多來,在浙江省自然資源廳、財政廳、生態環境廳統籌多部門跨區域協同指導下,以及浙江農林大學等單位的技術支持下,梅城古鎮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對梅城水系進行疏通連接,在舊址上重新打通古玉帶河道,通過工程技術措施連通內外部水系,恢復“兩湖一河”的調蓄功能;全面清淤,利用人工濕地和生態浮島凈化水體,打造生態岸線,重構植被群落,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以玉帶河為脈,重新激活古城,再現了古鎮的繁華景象。
“項目實施前,梅城古鎮面臨著水域安全問題。富春江水庫的建設使新安江常水位上升,汛期梅城古鎮內洪水無法自流排入新安江,需通過東、西湖排澇站排澇,且原有排澇規模無法滿足排澇要求,鎮區排澇能力不足與古鎮保護存在沖突。古鎮內玉帶河被民居建筑覆蓋,東、西二湖水系無法連通,內部河網缺乏聯動,水流停滯,生態自凈功能受到限制。并且,古鎮截污納管未實施到位,生活污水排放問題依然存在。同時,還存在缺少引配水設施,河岸沿線植物單一,缺乏水濕生植物群落生境結構等,水環境堪憂。”浙江農林大學李萍老師介紹。
在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的專家指導下,建德市梅城古鎮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從“水生態環境”“水文化景觀”出發,對梅城水系進行科學疏通,恢復古河道,提高河網的調蓄能力,改善水生態,營造岸線景觀;通過提升防洪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洪能力,重現嚴州治水歷史,呈現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打造具有文化底蘊及人文關懷的水環境;通過強化生境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文化的內涵,打造了文化氛圍濃郁的沿河休閑場所,也優化了群落結構、提高穩定性,促進生態文化日漸繁榮……一系列有效舉措,解決梅城古鎮內澇問題,恢復和維持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優化河道景觀,呈現古鎮新面貌,營造人水和諧的宜居環境。
現在,城內的生態環境已發生大改變,東西兩湖全面貫通使千年玉帶河得以重見天日,千年古鎮的水系肌理得到了完整修復,山水城格局高度融合,玉帶河沿岸已經成為居民休閑的公共空間。
梅城古鎮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提升,逐步擴大了古鎮的社會影響力,也給當地的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旅游經濟的發展,達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李萍表示,2021年“五一”期間,梅城古鎮共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帶動當地旅游消費3000余萬元,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 綜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