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李敏課題組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外泌體雜志》上在線發表了人體共生菌囊泡與細菌競爭的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囊泡在細菌分泌疏水性抗菌分子及活性發揮中的必要作用,囊泡不是細菌代謝的“垃圾”產物,而是必要的分泌手段。
最新成果刊發。采訪對象供圖
人體皮膚共生菌在維護宿主健康中發揮著重要的保護作用。分泌抗菌分子提高競爭活性是共生菌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對于疏水性抗菌分子如何在機體水性環境中運輸從而殺傷靶細菌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了解和借鑒這些天然機制對于挖掘和使用共生菌產生的抗菌分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細菌囊泡是脂質雙分子層的球體結構,起初于革蘭陰性菌中發現,后來它們也在革蘭陽性菌中被報道,這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因為革蘭陽性菌的細胞壁具有很厚的肽聚糖層。如今,人們認為在細菌中,囊泡的產生是無處不在的。囊泡可以包裹核酸、毒素、酶、信號分子和耐藥因子等,在細菌的毒力、耐藥、信號傳導和生物膜形成等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細菌分泌的親水性分子即使不依賴囊泡也可以發揮功能,但對于囊泡與疏水性分子的關系以及囊泡如何將其遞送給靶細菌的機制尚不清楚。
此項研究是李敏課題組繼前期發現并報道的人體共生菌分泌疏水性抗菌分子微球菌素(MP1)基礎上的深入研究。研究者發現在人體共生菌上清中,有活性的MP1并不是以游離單體的形式存在,進一步分析了囊泡的分泌時相及不同時間點MP1的含量,驗證了MP1含量和囊泡產量的強相關性。同時,該團隊發現人體共生菌囊泡的抗菌活性曲線和上清抗菌活性的曲線具有極高的匹配度。進一步,李敏團隊驗證了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只有囊泡包裹的MP1才具有極好的抗菌活性。
對于囊泡是如何介導MP1發揮活性的,該團隊發現囊泡可以極大地濃縮MP1并將其包裹入內,游離的MP1分子也可以在分泌出胞外后被囊泡包裹。研究者進一步提供了此前無法獲得的證據,即囊泡是通過膜融合的方式將MP1呈遞給靶細菌,進而抑制靶細菌的蛋白合成。
此項研究證明了囊泡是細菌分泌的疏水性抗菌分子發揮活性的必要形式,不同于簡單地提高疏水性分子的水溶性,囊泡包裹的策略可以對該分子實現高度的濃縮、長途運輸以及與靶細菌的膜融合。囊泡在細菌生理學中提供了一種必不可少的功能,而不僅僅是附屬功能。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劉瑤博士,通訊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李敏教授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Michael Otto教授。
關鍵詞: 仁濟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