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通訊員 劉明明 屈慧瑩
過去的一個月里,新冠疫情波及29個省份。吉林省疫情也處于發展階段,作為馳援長春中韓合作示范區方艙隔離點的首批醫療隊隊長,來自長春愛爾眼科醫院的鄧晰澤醫生,與其他13名隊員一起,已連續在抗疫一線奮戰十多天了。
圖:長春愛爾醫療隊隊員入艙工作
進艙“開荒”:三天僅睡八小時,全方位把關防疫感控工作
當時間回溯至3月20日,得知醫院統計入艙抗疫人員名單后,90后醫生鄧晰澤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并授命擔任長春愛爾醫療隊的領隊。面對疫情嚴峻形勢,鄧晰澤深知方艙隔離點工作任務艱巨,更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但她沒有猶豫,她說:“現在醫療資源緊張,既然要去一線,我就要竭盡所能,全力把控艙內疫情防控工作。”
此次長春愛爾眼科醫院派出6名醫生、8名護士進入方艙。方艙隔離點入住的是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他們在隔離期間轉為陽性,就會被轉到醫院。這個隔離點共有5個艙,400多個床位。
圖:長春愛爾醫療隊入艙后進行相關準備工作
鄧晰澤帶領的醫療隊是第一批到達的醫療隊伍,“這個方艙隔離點是新開的,我們來的時候還沒有密接者入住,我們是‘開荒者’。”她說。
圖:長春愛爾眼科醫院院感負責人墨秋梅(圖右)與同事進行工作安排
于疫情防控而言,感染控制工作至關重要。長春愛爾眼科醫院院感負責人,屈光手術科護士墨秋梅主要負責此次方艙隔離點內的感控工作。入艙第一晚,她帶領大家連夜開會,安排防疫流程,設置消殺區域,制作工作人員分配表及排班……第二天,墨秋梅帶領隊員在艙內進行分區,選出兩個隔離單間進行操作驗證,完成驗證報告。
圖:入艙第一晚,醫療隊員連夜開會部署相關工作
“這份報告做得很好,你們很專業。”在看到驗證報告時,長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派往方艙隔離點的指導專家給予肯定。為了盡快進入角色,墨秋梅還多次向專家請教,積累經驗。
為了保障所有隊員的防護達到標準,入駐頭三天,鄧晰澤與墨秋梅每天要入艙查缺補漏,開會部署工作,協調相關事宜。三天她們一共只睡了八個小時。墨秋梅說,睡眠不足還不是最大的挑戰,由于方艙內都是密接者,院感防控工作不容有半點差錯。
由于精神高度緊張、休息不足,墨秋梅在住處暈倒了。醫療隊同事知道她辛苦,輪班時有意減少她的班次,但遭到墨秋梅反對。“院感工作不能有一點疏忽和放松,不進艙看著,我不放心。”她說,只要還有一名密接者在方艙隔離點,院感這根弦就要一直繃緊著。
守艙“穩行”:安全第一,及時應對突發情況
經三天準備后,3月27日,方艙隔離點迎來32名首批密接者。醫療隊員們按照流程,分批為他們進行全身消殺,記錄每人情況,時刻留意他們的身體健康情況。
在分配房間前,醫療隊先為大家做進艙后的首次心理輔導,并交代注意事項。“這些都是必要程序,告知大家單人隔離是為大家健康負責,在這期間不可以走出房間。”鄧晰澤說,提醒可以讓密接者消除緊張。
圖:醫療隊隊員為密接者做核酸檢測
跟以往的工作相比,方艙隔離點內的工作更多是護理方面,即測量記錄體溫、進行核酸檢測及觀察密接者情緒變化。同時,面對突發情況,能否及時啟動應對預案,同樣至關重要。
“醫生,我現在好疼,你快幫幫我吧。”3月29日,一位60多歲的密接者突然身體不適,交流后,鄧晰澤得知老人患有腎結石,因來得匆忙,并未隨身攜帶藥物。鄧晰澤當即與艙外志愿者取得聯系,安排采購藥物,第一時間送到老人手里。
圖:醫護人員在艙內行走
“隔離點地面是鐵皮的,走路時必須高抬腿,不然防護鞋套容易磨破。走路也不能太快,否則會增加氣溶膠流動,增加安全隱患。”鄧晰澤說,每天,她都告誡自己和隊員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只有先保證醫護人員安全,才能保證密接者、志愿者及更多人的安全。
“自接到命令到緊急動員,從領隊到隊員,這支隊伍里沒有一個人‘掉隊’。他們從零開始,將一個全新方艙變成了守衛生命的堡壘,他們用行動詮釋了‘愛爾速度’。希望他們注意自身安全,守護好每個人的健康和生命。”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吉林省區副總院長張巖說。
圖:醫療隊全員合影
隨著密接者人數不斷攀升,3月31日,方艙隔離點再次開放了一個有105張床位的新區域,長春愛爾醫療隊繼續接管這里,開展防控工作。“這個在方艙隔離點算比較大的,已陸續有一批新的密接者入住。我們將迎來更大挑戰,但我們堅信‘擰成一股繩’,將戰勝一切困難。”鄧晰澤說。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