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禾
認知行星形成和演化規律是探索生命存在條件的重要途徑。過去30年里,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4000多顆系外行星,但是超遠距離始終是探測技術發展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天基望遠鏡陣列具有受地球大氣干擾小、靈敏度和分辨率高的優點,將是未來系外行星探測的核心手段。
在期刊《空間科學與技術》(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新發表的論文《面向系外行星探測的合成孔徑干涉系統的任務設計方法》中,航天五院錢學森實驗室霍卓璽研究員與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喬棟教授團隊合作,提出了在太空中部署多顆衛星以形成合成孔徑干涉系統的任務構想,并從任務需求、目標軌道選取、轉移軌道設計和軌道保持等方面對所設計天基探測系統進行了細致分析。
該論文明確了通過望遠鏡陣列尋找系外行星的高空間分辨率、高對比度、高靈敏度和寬光譜的觀測需求,給出了相應的性能指標,并介紹了雙元和四元式干涉的基本原理。由于天基觀測需要更潔凈的空間電磁環境,和低頻次、低能量的軌道維持,因此選取了日地L2平動點軌道作為目標軌道,并設計了將望遠鏡整列觀測系統的軌道構型和部署方案,以及保持策略等。
霍卓璽與喬棟團隊合作提出的,面向系外行星探測的合成孔徑干涉系統的任務設計方法,對解決探測系外行星超遠距離難題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文中圖片均由Space: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編輯部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