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明源
“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生化環材’是‘四大天坑’專業,西湖大學現有的本科專業中,‘四大天坑’占了三個,這個您怎么看?”近日,在西湖大學在線宣講會上,有網友向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直率提問。施一公回應說,自己也是在兩三周之前剛剛聽說了“四大天坑”專業。他認為,所謂“天坑”專業,指的是相關專業的就業、收入情況不夠理想,但這些都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任何專業都有市場供求關系。西湖大學目標招收的是高二、高三學生,在選擇專業時需要考慮的是興趣愛好,而非收入,因為夢想和興趣是最終成才的關鍵。
近年來,生物、化學、環境、材料是“四大天坑”專業的說法在高校學生中流傳甚廣。那么,“四大天坑”專業,真如網友所說的這么“坑”嗎?
專業“坑不坑”也要視情況而定
“從大一開始,就有學長告訴我們,生物工程這個專業的出路只有兩條,一是讀博,二是轉行。”畢業于某理工類大學的本科生林姝(化名)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生物工程專業的對口工作基本都需要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博士學位,但具備科研天賦的學生始終是少數,因此許多該專業的本科、碩士畢業生都選擇了轉行。
林姝的校友彭飛(化名)學習的專業是環境科學。本科畢業之后,他考取了北京大學的研究生,今年即將碩士畢業的他也和記者談起了自己的看法。
“其實,說‘生化環材’就業難也不是絕對的,還是要分專業方向來討論。例如生物科學專業當中偏醫學和藥學的方向,還是比較受市場歡迎的,環境科學專業當中的水方向也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彭飛表示,除了專業方向會對就業有影響,不同學校院系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可能存在差異。
“天坑”專業的概念不應被濫用
某網絡平臺職場領域答主弗蘭克揚回憶說,“專業勸退”的聲音興起于2014年前的網絡社區,最初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化學兩類專業,隨后環境和材料專業也加入了“天坑”行列。
“我反對‘天坑’概念濫用。近些年各個專業都出現了‘勸退’的聲音,甚至有人聲稱除互聯網和金融兩類專業以外的專業都是‘坑’。”弗蘭克揚強調。
他分析說,“四大天坑”概念的成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專業大類分支多、招生規模大,因此對自身專業不滿的學生人數也相應地更多,在網上發聲的人數也會更多;另一方面是這些專業學生的預期和現實差距大,許多學生入學時以為自己的專業發展空間大,薪資待遇等未來可期,畢業時卻發現專業對口的工作待遇一般,這種心理落差感讓畢業生產生了“掉進坑里”的感受。
“如果讓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對本專業的就業前景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消除心理落差,‘坑’自然也就被抹平了。”弗蘭克揚說。
選專業需注重興趣與長遠規劃
“‘天坑’專業的說法,是在以功利的視角看待高校專業體系,也是在強把自己的觀念灌輸給他人,驅使部分考生、家長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門專業。”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網上的“天坑專業”之爭,反映的是人們關于專業選擇的不同態度,存在不同意見很正常,但是如果只讓一種觀念占主導,就難免出現偏頗,誤導學生、家長的專業選擇。
熊丙奇舉例說,在2020年高考填報志愿期間,考出676分的湖南女孩鐘芳蓉最終選擇報考北京大學的考古系,曾引起了一番網友熱議。一些網友勸她不要選考古專業,要選擇一些“能賺錢”的專業,例如經管類專業。
我國很多高分學生都選擇報考經管類專業,可是從現實的供求關系看,經管類專業已屬于人才培養供給超過社會需求的專業。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門專業,反而會掉進“天坑”里。
熊丙奇認為,填報志愿、選擇專業的第一標準應該是考生的興趣,以興趣為線索選擇學校和專業,會促進學生在大學期間學好自身專業。但是,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許多學校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不夠重視,學生在高考填報志愿時不能明確說出自己的專業興趣,就容易隨波逐流。
“從高校一側來看,有些高校為追求辦學規模,沒有結合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等,嚴密論證其應開設的專業、培養學生規模、如何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等,這就導致有些專業教學質量不高。所以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學生和家長應認真分析學校和專業的師資、課程、培養模式等多種因素,結合自身情況做長遠規劃。”熊丙奇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