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悲痛中有了一些能給人安慰的消息——3月21日失事的MU5735航班的一部黑匣子已經被找到,初步判定為駕駛艙話音記錄器。
3月23日晚,這部黑匣子已從廣西梧州飛抵北京,由專業機構開展數據解讀。
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副教授郭慶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黑匣子的解讀時間要根據損毀嚴重情況而定,有可能幾天,也有可能數個月。
《航空知識》雜志主編王亞男表示,在找到飛行數據記錄儀的情況下,調查人員或許能較早得出一些初步性結論。如果兩個黑匣子都被找到,那么就能較快形成一個初始的事故原因認定。
至于航空事故調查報告的出爐,則是一項嚴謹細致的工作,半年到一年的調查過程是正常的。
黑匣子如此重要。期待它的現身,能成為打開真相之門的鑰匙,告慰亡者。
關于黑匣子,我們仍看到了一些常見的疑問:
1.黑匣子是黑色的嗎?
黑匣子名稱雖然帶“黑”字,但通常為橙紅色。比較顯眼。
黑匣子的學名為飛行數據記錄儀,記錄飛機飛行期間的詳細信息資料。
現代商用飛機一般安裝兩個黑匣子,分別是“駕駛艙語音記錄器”和“飛行數據記錄器”。
英語簡稱為FDR的飛行數據記錄儀,主要用于記錄航空器的各種飛行數據,可保留至少25小時的數據。
簡稱為CVR的駕駛艙話音記錄器,可以對客機內的各種通話予以實時記錄。包括機組彼此間的對話,飛行員與地面指揮人員的通話,駕駛艙內的各種背景聲音,如語音警告、發動機噪音、座艙噪音、操縱聲音、襟翼和起落架手柄操作聲音、航空器遭遇氣象環境(雷電、大雨、冰雹)聲音等,可保留至少30分鐘的記錄。
2.為什么此次尋找黑匣子要靠目視呢?
很多網友提到,黑匣子會持續對外發射信號,需在信號衰減前找到黑匣子。
是的,黑匣子攜帶水下信號標識器,一旦落入水中受到浸泡,會自動激活電池供電系統,不間斷向外發射頻率為37.5千赫的電磁波,可工作一個月左右。這一信號需要用專用水下信號接收儀器接收。
如果落入海中,附近的往來船只、石油管道、海洋生物所產生的噪音,均會影響水下定位信標的被探尋范圍。而且,該信標信號所發出的可探測范圍,相比茫茫大海,可謂滄海一粟,搜尋難度頗高。
不過,此次黑匣子并沒有落入水中。
當黑匣子落在陸地上時,則并不會主動對外發射信號,主要靠目視尋找。
其顏色顯眼,外殼表面貼有反光標識,可增加在夜間被尋獲的幾率。
在確定大致位置范圍后,即使黑匣子埋入土中,也可用金屬探測儀等探地工具尋找。
3.黑匣子的數據安全嗎?
此前,航空專家張寶鑫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曾介紹,黑匣子的外殼由很厚的鋼板和多層絕熱防沖擊保護材料構成,通常安裝在飛機尾部最安全的部位,以防止其在空難中損壞。
國際航協對黑匣子有明確要求,比如在耐高溫方面,對于10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要能承受30分鐘左右;耐水浸方面,正常情況下要保證半年以上。在耐酸堿、耐沖擊等方面也都有一定要求,只有符合要求的黑匣子才能裝在飛機上。
但如果所處環境超出了安全閾值,則可能無法保證數據安全。
4.黑匣子的數據有何價值?
黑匣子內記錄的信息,可為空難調查人員提供客機失事前一段時間和失事瞬間的飛機飛行狀況,機上設備運行狀況以及駕駛艙內機師對話內容,成為客機失事原因的重要判斷依據。
王亞男表示,如果“黑匣子”的數據存儲部分完好的話,就可以直接用專業的儀器讀取數據。但如果存儲部分有損壞,就需要經過一個數據重整和修復的工序,情況更復雜一些。哪怕恢復不了所有數據,恢復一部分數據也會很有價值。
5.尋找黑匣子如此費勁,黑匣子數據能否同步云端?
郭慶表示,黑匣子做到無線傳輸和云同步在技術上可以實現。
但如果每個黑匣子的數據都被實時傳輸保存,會造成大量數據垃圾。
只有在發生事故后,黑匣子記錄的數據才能起關鍵性作用。
(綜合自央視新聞、中國民航網微信、中新社、《新京報》《科技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