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曾茜
受訪者供圖
3月22日,在武漢江夏污水處理廠智慧水務控制中心,電子顯示屏直觀呈現污水從流入到“洗白白”的全過程,四名工作人員端坐中控臺前,整個污水處理廠運營情況便“了然于胸”。
突然,一個細格柵間過水不暢發出預警。如果格柵前后液位差逐漸增大,到達警戒數值后可能會出現污水漫溢情況。工作人員迅速通過遠程控制,增大沖洗泵壓力,確保格柵過水通暢,高效避免發生溢流現象。
這是智慧水務在污水處理廠應用的一個典型場景。“智慧大腦”不僅能對各類預警及異常提供解決方案,而且能對運行提出優化建議,提升設備運行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且能大幅降低人工投入。
“理論上可減少60%的運維人員,未來實現污水處理廠‘無人值守’也不是問題。”中南市政院IT技術總監張辛平介紹。
針對污水處理廠“曝氣”和“加藥”兩大痛點,智慧水務給出應對“妙招”。
傳統曝氣方式依靠工人憑經驗手動控制,如果曝氣量不足,會導致工藝運行惡化,出水水質排放超標;若曝氣量過多,會導致高能耗,造成運行成本增加。精準控制曝氣量,才能高效又環保。基于大數據和神經網絡算法,江夏污水處理廠建立“前饋+模型+反饋”的多因子智慧曝氣、智慧加藥控制方式,可省電15%。
管網漏損,是城市水資源管控的另一大痛點。如何找出隱蔽在地下的“漏點”,減少泄露損失?
“管控漏損,是智慧水務助力節水愛水護水的重要舉措之一。”中信工程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書平介紹,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智慧水務,充分發揮水環境治理領域的領先技術優勢,正在再生利用、污水處理、防洪排澇等多方面發揮更多作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