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陳翼
江南三月,春暖花開。對于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州機電職院)專業心理教師來說,卻是一個忙碌且憂心的季節。
3月16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常州機電職院西南區,走進一幢并不顯眼的小樓,在校內建立的梅林陽光工作站里,幾位中青年心理教師正在通過線下或線上的方式,傾聽著不同學生的不同煩惱,并耐心回答著各種問題,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
常州機電職院學工處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主任李玲玲告訴記者,梅林陽光工作站建立18年來,已先后為5.6萬名在校大學生提供心理援助,幫助他們解除困惑、消除煩惱……讓學生們陽光健康地走出校園,在不同城市、行業、崗位上作出積極貢獻。
諸多因素致使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
在李玲玲看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復雜現實問題。目前,從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因素來看,比較集中的主要有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環境因素、情感因素等四大類,且發生的行為表現、發病機理各不相同。
近三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學生們社交活動減少,對現實生活的掌控感變弱,容易沉迷網絡。而網絡文化的多元化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面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他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迷惘、困惑、失衡等心理表現。
長期網上交流,用虛擬符號代替當面溝通,導致大學生在現實交往中感到緊張,不適應。同時,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壓力也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
大部分學生來自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受到保護型、溺愛型的教育,使得孩子心理脆弱,在面臨困難挫折而無法解決的時候,容易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繼而迷失自我,失去方向。
另外,有一部分學生來自留守家庭,父母在外地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感情需要。他們在心理成長的關鍵期缺乏正確引導,逐漸形成自卑、逆反等心理。
有的學生來自單親家庭和問題家庭。從小缺乏親情關愛、父母關系不良、親子矛盾等,也是引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
“隨著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環境不斷變化,在校大學生面臨的學習、生活、情感、就業等心理壓力,正在不斷增大。去年,我們學校就有4000多人次在校生接受了不同方式的心理援助。”李玲玲說,春秋二季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高校校園穩定,更影響到青年人才隊伍建設。
多措并舉著力破解心理健康教育難題
在常州機電職院黨委書記沈琳看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更要做好大學生教育引導、疾病預防和心理疏導等工作,擔負起教育人、培育人的使命。”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高校專業心理教師隊伍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兼職多于專職,經費不足,薪酬偏低等,已嚴重制約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推進。
例如,有的高校在校生超萬人,全校配備專職心理教師不到3人;招引專業心理教師門檻過高,明文規定只有博士生才能進編內;學校學生不出問題喊“口號”,出了問題才去配備專兼心理輔導人員。
這些共性難題如何破解?
“多年來,我們學校注重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監管干預機制,建立‘前哨’網絡隊伍,借力外部力量等,有效破解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難題,引導他們走向健康成長的道路。”沈琳說。
李玲玲介紹,常州機電職院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生全程教育體系建設,有針對性地開設認識自我、人際關系、情緒調控、戀愛心理、生命教育、消費心理等專題的必修課,提高大學生抗御心理疾病、學習效率、人際交往等能力,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每個人都自覺對自己的行為和健康負責,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常州機電職院副校長黃寶玲介紹,目前,常州機電職院已建有1個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1個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7個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站,并從在校生中選拔出一支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朋輩服務志愿者隊伍,形成體系化、網格化、全方位上下貫通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近年來,常州機電職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建立專兼職人員持證上崗、定期培訓制度,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新特點,每月開展“疑難雜癥”案例分析研討會,共同尋找有效解決辦法。
同時,學校與常州德安醫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校醫合作,整合雙方優勢資源,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傳播、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和心理教師的帶教培訓等領域研究,共同解決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方面所面臨的困惑和問題。
常州機電職院心理健康指導專家、常州德安醫院心理科舒京平主任說:“只有建立科學、常態、精準的綜合預防監管機制,及時‘診斷’出不同對象心理健康疾病所產生的不同誘發因素,才能找到他們發病的機制,從而達到‘早發現、早預防、早干預、早治療’的目標,有效解決和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能力。”
讓傾聽成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方式
在常州機電職院領導眼里,解決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高校決不能讓在校學生由于心理問題,而嚴重影響到正常學習和生活,甚至影響未來的發展。
李玲玲認為,青春期的大學生存在多種心理問題,處于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大學生比例越來越高。傾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作為心理老師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去耐心傾聽學生的訴說,才能夠走到學生的心里,了解學生心理狀態,發現學生心理疾病,及時找到解決、排除、救治的方法。使有缺陷或障礙的身心功能得到快速改善、增強或補償,從盲目恐慌狀態轉歸到自信樂觀狀態,守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今年寒假期間,多地出現新冠疫情。常州機電職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及時通過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學生微信群、QQ群等發布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服務信息,讓心理健康教育不停步,學生心理支持服務“不打烊”。
常州機電職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的專職心理教師輪流值班,通過傾聽、溝通等,有效幫助學生解決了因疫情、家庭關系等引發的焦慮、恐懼和煩悶等情緒問題,緩解了學生心理沖突和壓力,幫助學生走出情緒陰霾,積極投入抗疫和學習之中。
目前,常州機電職院建立起“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工作網絡格局,構建“四季活動引領、教學咨詢并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先后榮獲“全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江蘇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示范中心”等榮譽稱號。
相關專家提出,新《精神衛生法》實施以來,規范了咨詢活動,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如何形成合力幫助嚴重心理危機的學生也成為學校面臨的難題之一。
而學校應進一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部門聯動機制,樹立“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調動各方面資源,構建“家校醫社”聯動育人模式,讓全社會參與進來,共同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安全。
(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供圖)
關鍵詞: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