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楠 鄭 鈔 科技日報記者 張 強
近日,陸軍第73集團軍某旅舉行實彈射擊訓練,訓練場上“戰況”一度焦灼,雷達一圈圈掃描,突然屏幕上出現一個亮斑,指揮員迅速下達發射指令:“東南方向,發現目標,速度80碼。”
只見“轟”的一聲,發射陣地內車載導彈騰躍而出,穿過濃霧成功摧毀目標。這一幕讓官兵倍感振奮。因為與以往不同,此次參與演練的都是沒有實彈射擊經驗的新手。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這要歸功于該旅創新升級模擬訓練器材、突破專業訓練場地限制、消除課目訓練轉換空檔的創新做法。特別是,某型便攜式軍用模擬訓練器的投入使用,讓該旅火炮專業人才的培養周期縮短為原來的六分之一。
近幾年,多種新裝備列裝部隊,模擬訓練器也逐漸普及。可部隊火力升級換代后,老式訓練器材與新裝備訓練脫軌的情形屢見不鮮,官兵的訓練積極性不高,訓練效率下降成了普遍現象。某型便攜式軍用模擬訓練器投入使用前,老式模擬訓練器就因為質量重、體積大、訓練架設困難,不受官兵待見。
為彌補裝備缺陷、探索訓練器材轉型升級新路子,該旅主動聯系裝備廠家和院校專家,在原有訓練器材基礎上進行了針對性地創新升級換代,先后采用光電、現場聲、信息采集和虛擬環境等技術,使得操作系統能夠高度仿真炮塔內的導彈發射。升級后的訓練器材還能導入戰場數據,通過系統自動生成圖像、聲音、溫度、氣壓、風速等要素,并可實時展示武器毀傷情況。
仿真模擬訓練室內,依托某型便攜式軍用模擬訓練器,該旅相繼開展多彈種固定目標射擊、行進間車載導彈對移動目標射擊等專業課目訓練。參訓人員依據教練員指令完成相關系統操作,教練員則根據訓練記錄及時指導糾正官兵操作。訓練現場,觀測手鐘文龍發現“敵方”坦克一輛,雖然障礙遮掩讓聲光信號斷斷續續,但鐘文龍還是果斷調整方法,迅速判明密位,射出導彈摧毀“目標”。
“新型模擬訓練器相比老式模擬器能夠降低實裝使用頻次,減少油料消耗、裝備磨損和訓練風險,進一步降低訓練成本,壓縮專業人才培養周期。”該旅領導介紹,把新炮手培養成合格的炮手,原來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新型模擬訓練器投入專業訓練后,新炮手經過半個月的強化培訓,就能夠掌握車載導彈發射專業技術。
記者了解到,某型便攜式軍用模擬訓練器不僅有效提高了訓練效益,而且還獲得2項國家專利,且每臺設備節約成本20余萬元。
在隨后進行的無預先號令、無提前準備拉動演練中,該旅遠程機動至某陌生地域,在模擬訓練考核中取得優秀成績的新車長康斌,率領分隊率先完成導彈架設,率先發起多波火力打擊,指揮車組成員成功完成多波特情處置。
新型模擬訓練器材成功打通了新裝備從列裝到形成戰斗力的“最后一公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