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3月14日,記者從北京市衛健委獲悉,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89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醫務社會工作服務。其中,三級醫療機構共52家,較之前增加了33家,同比增長173.7%。
為什么要開展醫務社工服務?
中日友好醫院醫務處副處長張燕談到,此前,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因急性腹痛被送入中日友好醫院。家屬趕到醫院陪診、同意手術并簽字。患者在手術后病情恢復良好,符合出院標準,需要家屬將患者接回住所。而主管醫生多次電話聯系患者家屬、患者退休單位、甚至走訪所在社區居委會,都無法協調人員辦理出院手續。
經科室轉介,中日友好醫院的醫務社工了解到,老奶奶出院困難的背后是復雜的家庭、鄰里關系矛盾。為此,醫務社工繼續多次走訪社區,并反復與家屬現場或電話溝通,理清了家屬、鄰居、科室、醫院的需求,尋找契合點,最終促使家屬將患者接出院。
“在現代醫學模式的指導下,醫院不再以疾病為中心,而是以病人為中心。醫務人員不僅需要關注患者的生理疾病和癥狀,還需要從人文視角出發,‘看見’并回應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張燕說。
醫務社工正是一群為患者送去人文關懷的人。
2020年,北京市出臺《關于發展醫務社工工作實施意見》。
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共有醫務社會工作者265人,其中,專職醫務社會工作者113人,兼職醫務社會工作者152人。三級醫療機構的醫務社工總人數達151人,較之前的84人增長了79.76%。
據悉,北京市衛健委從試點單位中遴選并培育了30個醫務社工示范項目,為腫瘤、認知障礙、腦卒中、腎移植、輔助生殖、先心病等患者及家屬提供心理疏導、社會救助、小組支持服務;在醫養結合、慢病管理、院前急救志愿服務等方面,嵌入醫務社工服務,改善群眾的健康獲得感。
據悉,通過培訓、督導等形式精準培育,項目成效初步顯現,發揮了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截至目前,30個項目提供個案服務1669個,受益患者2874人次;小組活動98個、332節,受益患者3765人次;社區活動128次,受益群眾16384人次。
針對醫務社工社會認知度較低,職業價值及角色定位不明確等問題,北京市衛健委加大醫務社工宣傳,指導醫務社工專委會開設北京醫務社工公眾號,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和公益傳播平臺;以國際社工日等宣傳節點為契機,以項目單位經驗做法為重點,多次組織媒體到醫院深度采訪報道,傳播醫務社工的職業內涵和社會價值,不斷提升醫務社工的社會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