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
全國政協委員、安徽農業大學常務副校長馬傳喜教授表示,我國擁有一支龐大的種業科研隊伍、7000多家種子企業,在種業基礎前沿技術研究上僅次于美國。
“但我們卻有很多的行業發展受限于優良品種的缺乏,還有很多的本土生物種質資源沒有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利用,以及很多的技術在國際上受制于人。”馬傳喜認為,導致產生上述問題現象的關鍵,是種業創新要素流動不暢帶來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
馬傳喜認為,種業創新要素流動不暢具體表現在種業技術研發力量主要集中于財政投入較大的產業和領域,而種業創新的社會投入明顯不足,絕大多數的種子公司為單純的經營型企業,低效益運行,低水平競爭。“政府下大力氣推動種業科企合作,但雙方主動合作、真正合作、見真成效的還不多。”馬傳喜說。
為此,馬傳喜委員建議,應賦予公立研究機構育種科研人員更大的成果處置權和所有權。“農業科研活動以公益性為主,很多是直接面對農民或小型企業,科研成果轉化價值較低,絕大多數單品種轉讓價格在100萬以下,除去稅收后所剩不多。”馬傳喜認為,應出臺政策,減免成果轉讓單位留存或賦予研發團隊全部所有權,允許育種科研人員自主決定成果轉讓價格或作價入股創辦企業。
“目前,國內種業領域的成果基本上還是處于品種經營權轉讓階段,涉及品種所有權、種質資源以及育種技術專利的轉讓寥寥無幾。”馬傳喜認為,應鼓勵有育種科研基礎的企業主動加強種質資源和育種專利技術的控制權,從研發體系的上游構建品種技術優勢。鼓勵科研院所利用基礎前沿領域的研究優勢盡快轉化為育種可應用的專門技術和種質材料。支持種業相關的技術交易市場建設,鼓勵科研人員積極承擔企業委托項目或到企業兼職,定向培育種業所需的產品和技術。
馬傳喜認為,要優化種業市場競爭環境,大力推進與育種單位和品種經營單位相對獨立的品種測試體系建設,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準入機制,防止競爭過度和無序競爭。鼓勵成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或專業技術公司,推動種子產業競爭由控制種子生產向新品種研發、再向構建育種技術專利或種質資源優勢方向轉變。“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戒力度。”馬傳喜表示,應支持鼓勵企業投資開發更易于產權保護或利潤率較高的雜交品種和地方特色品種。鼓勵種業企業針對區域特色農產品發展,實施“種子+農產品”產業一體模式,培育加工專用品種,與收儲、加工企業聯合發展生產,組織統一供種、規模種植,延長產業鏈,提高種業綜合效益。
“目前,育種領域科企合作多停留在聯合申報項目、申請平臺共建資金等方面,合作層次較低、交叉融入不夠。應支持鼓勵雙方開展實質性的育種科研合作,建立成果共享機制。”馬傳喜認為,應該允許育種科研機構參股種業公司或合辦專業性研究院,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并購科研院所育種研究機構或應用性研究中心。鼓勵種業企業和社會資本資助高等學校和高水平科研平臺開展育種前沿技術研究和種業高端人才引進,培育創新型種業企業或科創板上市企業,推動育種應用技術市場化和快速的升級迭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