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謝佳妮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近日,記者來到江蘇省農用激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實驗室,博士后卞維柏正專注進行材料分子測試。
他所在的博士后工作站,是常州國家高新區最早獲批的國家級分站。3年來,卞維柏已完成了2項重大課題研究。
加快建設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創新人才載體,是常州高新區引育人才的一個成功做法。截至目前,全區共有30家博士后工作站,其中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9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5家,市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6家,累計招收博士后81人。
“常州高新區突出科技人才對產業發展支撐作用,制定重點行業人才發展規劃,建立行業人才工作目標,構建行業人才管理體系,鼓勵企業自培創新人才,打造長三角創新‘強磁場’。”常州高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四位一體”,破解人才引培難
記者了解到,常州高新區和企業都有著“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的共識,聚力重點產業實施“創新人才引培工程”,打造涵蓋政策支持、平臺支撐、引育并重、服務配套“四位一體”的產業人才生態圈。
值得一提的是,常州高新區通過轉變人才培養方式和創新合作機制,已形成市級、省級、國家級三級“階梯式”培育、孵化再升級為抓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服務模式。
近年來,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入選江蘇省示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常州光輝化工有限公司、江蘇德春電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江蘇紫龍藥業有限公司、浙江大學常州工業技術研究院4家企業入選江蘇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占全市入選數的19%。
為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快產業人才集聚,充分發揮優秀人才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常州高新區制定了一系列資助政策。
常州高新區在全市首創博士后建站獎勵政策,分別給予新建省級博士后工作站及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30萬元和50萬元建站獎勵,積極組織并輔導在站博士后申報各類博士后人才項目,已有6人入選國家、省博士后科研資助計劃。
卞維柏畢業于西安理工大學材料物理和化學專業,之后直接來到常州高新區,進入了企業博士后工作站,由他牽頭的2個項目,主要針對化工廢料中分子材料如何進行有效吸附展開。
“入站后,企業不僅為我們研發創造了很好的平臺和硬件條件,還在生活方面也給予了很多保障,解除了后顧之憂,讓我們安心從事科研,早出成果。”卞維柏說。
“我們的研發投入每年都有數千萬元并逐年遞增,2021年研發投入達4100萬元,通過項目人才的孵化,將高層次人才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創新發展的‘持續增量’。”江蘇省農用激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郜九宏說。
2021年以來,常州高新區積極承辦“名城名校合作行創新創業贏未來”活動,組織優秀設站企業赴上海、大連等4所高校開展博士后需求對接,并在全國21所高校設立引才工作站,為打造長三角創新“強磁場”提供智力支撐。
“階梯式”培育,聚人才出成果
在常州高新區相關領導看來,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經成為常州高新區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載體,一批博士后人才及團隊為企業和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速增添了新動能。
尤其近年來,常州高新區博士后工作站更是緊貼“兩特三新一智能”特色產業,致力于推動科技成果與現實生產力對接,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融合共生。
江蘇省農用激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開設多個課題,先后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聯合培養了14名博士后,已出站7名,目前在站7名,參與多項國家級、省級重大課題項目,帶來直接經濟效益2000萬元,間接經濟效益5000萬元。
在常州華科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由博士后工作站主導的多項成果已實現產業化。2019年底,由在站博士趙銀主導研發的光伏背板用強化復合膠實現量產,目前年產能達5000噸,年銷量達700噸,產值約3000萬元,全國市場占有率已達30%。
在站博士后蔣紅娟主導的“大型海上風電機機艙罩用高性能樹脂的開發及應用研究”課題,通過一年的技術攻關,突破了產品技術瓶頸,現已通過上海電氣、GE等海上風電項目的產品認證,批量化推廣中。同時,還有2個項目在研。
目前,蔣紅娟博士已擔任公司的研發總監,除了從事科研外,還主抓技術人才的管理和培養工作。
常州高新區堅持以“十大人才工程”推進專班方案為引領,全力做好“高精尖”人才的引、育、留工作。目前,通過聯合培養博士后,全區引入高校導師60人次,培養企業骨干隊伍1250人次。
“下一步,常州高新區將繼續堅持博士后建站市級、省級、國家級“階梯式”培育模式,著力打造“高新”博士后品牌,持續實施“百校千企萬名英才集聚工程”,深化與博士后設站企業關聯度較高的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使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成為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器’和‘新引擎’。”常州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謝佳妮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