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我國對全球研發管線產品數量的貢獻,已經由2015年的4%躍升至2020年的14%。”出席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住贛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藥監局局長上官新晨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變量”之一。
“但一些重要原創性設備、試劑以及‘卡脖子’生物關鍵技術還掌握在國外發達國家手中。”在上官新晨看來,這嚴重影響了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的整體創新能力和水平。他建議,“從產業布局、人才培養、重大項目引進攻關、重大創新項目經費補助、知識產權保護、審評審批能力提升等方面,明確全方位提升我國生物醫藥創新能力措施。”
“加大經費投入和技術平臺在生物醫藥創新能力中發揮的基礎性作用。”上官新晨建議,對下游應用研究、多元化的成果轉化能力加大資金支持,支持現代制藥企業自主研發能力建設,建立國家級具有示范應用效應的技術平臺,推動真正的創新能力形成。
目前,我國在北京、深圳、天津、蘇州等地建設了一批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園區,但是難以形成覆蓋全國的生物醫藥創新能力輻射效應。上官新晨建議,在各個省設立國家生物醫藥創新園區,集研發、臨床、制造、應用等功能于一體,形成“龍頭引領、園區支撐、跨區聚集、全域發展”的國家生物醫藥創新空間布局的新格局。
“藥品監管人員對醫藥科技的了解和掌握往往滯后于醫藥產業界,藥品監管政策的變革、監管手段的更新、技術審評的能力和效率依然難以滿足醫藥創新發展形勢的需要。”上官新晨還建議,深化完善與醫藥創新形勢相適應的審評審批意見,推動國家、省級藥品審評審批制度與醫藥創新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