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包海霞 張運
高校該如何主動投入、整合資源、發揮學科優勢,推動產教用結合,為發展特色產業提供智力和技術保障?
3月6日,科技日報記者連線部分代表、委員,聽聽他們有著怎樣的看法與建議。
發展特色產業需綜合施策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行動需求,加快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復合型人才,服務鄉村人才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是高校的使命擔當。”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黨委書記焦新安說,發展特色產業,涉及農莊規劃、鄉村治理、農產品物流、農產品加工、農村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需要綜合施策、全面發力,其中產業興旺是重點。
揚州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
目前,脫貧地區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經濟實力薄弱、科技人才缺乏,基本投入不足等共性問題。同時,在農業領域產教融合“痛點”也較明顯,如校企合作缺少相關平臺支撐和機制保障、合作雙方信息不對稱、復合型人才緊缺等。
常州大學黨委宣傳部供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常州大學史良法學院名譽院長曹義孫委員認為:“必須要突出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結合當地實際,提供智力和技術,加快發展具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助力產業興旺和農民增產增收。”
焦新安介紹,近年來,揚州大學持續實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還與地方合作建立鄉村振興研究院等實體機構和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盡心盡責為地方制定農業產業規劃、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組織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將優質高效、節能環保的現代新型農業技術和先進裝備送到農村,應用到農業生產一線。
“先進裝備技術的推廣應用,不但有效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水平,也解決了種植業秸稈還田、農業勞動力不足和土地污染等難題,以低碳、生態、高產、高效的方式,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焦新安認為,當前,高校要進一步發揮學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自覺擔當地方高校服務鄉鎮產業創新發展的重任。
智慧農業是產業發展方向
曹義孫說,智慧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產業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在曹義孫眼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必須順應數字經濟這個發展的最強趨勢,充分發揮政府關于支持農業發展政策的作用,加強農業科技攻關,積極推進農業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大鄉村數字化建設力度。
曹義孫介紹,近年來,常州大學為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服務鄉村振興需求,積極優化調整專業設置,設立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消防工程、環境政策與環境法學等新專業,并深度協同推進領軍人才培養,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通識必修課程體系,切實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進一步與行政鏈、人才鏈、技術鏈、產業鏈實現良性互動和同步運作,變服務為支撐,引領產業發展,全力服務鄉村振興、數字鄉村。
曹義孫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更需要相關的數字化人才和農業專業人才,高校應該面對農業發展與鄉村數字化的需要,可以在專業設置、學生招生、培養方案、就業定向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供“量身定制”的個性化和專門化服務,為現代化農業園區經營與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要進一步發揮紅色教學資源的作用,提高廣大師生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數字鄉村建設的思想認識,讓更多青年人才走向鄉村振興“新戰場”。
相關代表、委員還建議,國家主管部門在制定行動計劃的同時,要成立產教融合試點和推進機構,逐步擴大試點地區和試點企業的覆蓋面,以及進一步加大對高等農業教育和農村科技人才的重視,鼓勵高校加快培養更多服務鄉村振興的創新新人。
曹義孫還提出,對于高校來說,要突出問題導向,圍繞服務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求,探索建設區域性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促進校地、校村、校企各類需求精準對接,通過共建鄉村振興產學研用實踐基地和服務平臺等,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加快農業成果轉化,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加快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優勢。
關鍵詞: 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