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張運
在全國人大代表、揚州大學黨委書記焦新安看來,產業創新離不開一流人才和科技創新,高校在這兩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高校應該主動融入,成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和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在地方產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月3日,焦新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我提交的《關于地方高校培養更多‘一懂兩愛’人才更好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建議》,目的是倡導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發揮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功能,助力地方產業創新發展。”
焦新安認為,地方高校占據全國高校總數的95%以上,是國家和地方以及大部分產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尤其是不少地方高校的優勢和特色學科與地方或產業發展高度契合,對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焦新安既關注地方高校如何發揮在產業、企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是注重深入調研,了解地方、產業和企業需求,有的放矢推動開展產學研合作。
早在2018年,揚州大學就制定了《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并成立了揚州大學(興化)鄉村振興研究院等實體機構,與地方和行業共建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致力于打造蘇中地區農業為主導市縣的鄉村振興模式。今年《中央1號文件》發布后,作為涉農領域專家,焦新安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敏銳度,第一時間走訪相關學院和科研院所,全面了解并推動文件精神落實。
“學校要聚焦國家和地方產業需求,不斷進一步優化專業結構。”焦新安說,不久前,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揚州大學申報的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電子封裝技術、智慧農業、獸醫公共衛生專業4個本科專業成功獲批。
在焦新安眼里,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屬于新興交叉學科專業,涉及農業設施設計、建造、新材料運用等方向農業人才培養,能夠為現代化農業園區經營與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撐;獸醫公共衛生是公共衛生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專業通過研究人獸共患病、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等與人類健康之間的關系,保障人類健康,在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穩定國民經濟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焦新安介紹,進入“十四五”時期,學校更加注重整合科教資源,積極發揮專家團隊作用,推動成果轉化和應用,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去年,全校投入科研經費8.8億元,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946項,新簽技術合同1200多項,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超1.2萬項,產生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焦新安針對調研和實際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建議國家需要進一步加大對校地校企合作的指導,對校地校企合作項目給予政策支持,鼓勵校地校企雙方創新合作方式,及時總結和推廣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支持建設一批地方高校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的示范基地。
“今年,學校也將緊密對接中央1號文件要求,打造《行動計劃》升級版,進一步發揮學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自覺擔當地方高校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的重任。”焦新安表示。(張運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