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3月4日,科技部官網公布《“十四五”東西部科技合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這份由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的文件明確,到2025年,西部地區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東部地區科技創新外溢效應更加明顯,創新鏈產業鏈跨區域雙向融合更加緊密,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有力支撐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記者了解到,東西部科技合作是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區域和跨區域協同創新的重要舉措,對于提升西部地區創新能力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來自科技部的數據顯示,2012年-2020年,西部12個省(區、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1240億元增至3213億元,年均增長12.6%,比全國平均增速高1.2個百分點;有效發明專利從4.6萬件增長到24.1萬件,年均增長22.8%;高新技術企業從4601家增至2.8萬家,年均增長25.5%……西部地區創新發展對于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日益凸顯。
“科技部將協調推動‘體系化’‘機制化’‘組團式’東西部科技合作,作為統籌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點舉措。”科技部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司有關負責同志說,在凝聚“大科技”合力,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的具體實踐中,已形成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
十年間,東西部科技合作從“點對點支援”轉向“體系化布局”,成為西部地區創新發展的重要抓手;從“要我合作”到“我要合作”,互利共贏成為合作主基調;從“傳統”向“現代”拓展,高精尖領域成為合作新空間……
“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東西部科技合作,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科技部與相關部門共同制定了這個方案。”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從實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寧、興蒙、入滇和深化跨區域結對合作等七個方面,《方案》列出了重點任務。其中,“科技援疆”將支持新疆重點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技術聯合攻關,推動新疆棉花、林果特色農業創新發展,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科技創新高地,支撐塑造新疆創新發展優勢;“科技援藏”將聚焦構建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加快西藏特色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提升高原醫學和藏醫藥創新發展水平,支撐建設美麗幸福西藏;“科技援青”將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科技工程,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提升“青字號”農畜產品產業化技術水平,支撐共建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
與此同時,“科技入滇”將聚焦西南邊疆多民族地區創新發展,著力提升西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水平,建設滇中清潔能源創新高地,高水平建設臨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實施“科技支寧”,將建設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支撐寧夏重點產業提質增效,推動寧夏科技園區跨區域合作,深化寧夏引才引智交流合作;“科技興蒙”則要瞄準支撐內蒙古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強化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科技支撐,促進內蒙古能源資源綠色轉型,引領內蒙古現代農牧業發展。
“深化跨區域結對合作,增強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方案》還提到,實施貴州數字創新結對合作,深化貴陽與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區塊鏈、智能制造等領域科技成果在貴州轉化應用。同時,深化甘肅蘭白-上海張江科技創新結對合作,支持蘭白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與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協同發展,共建聯合實驗室、開放創新合作平臺、綠色技術銀行等。
在保障措施中,《方案》指出,要健全協調推進機制,落實地方主體責任,建立東西部科技合作績效評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