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3月3日,為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北京市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來現余介紹,《規劃》提出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安排5方面20項任務。到2025年,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干構架基本形成。
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超1.2萬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4倍,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運,基礎設施的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高。此次規劃明確“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重點圍繞交通、水務、綠化、能源等方面明確了未來5年的建設任務。
其中,在交通發展中,規劃提出將初步構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時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全市軌道交通(含市郊鐵路)總里程達到1600公里,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1300公里,市郊鐵路運營里程力爭達到600公里。同時,北京中心城區45分鐘通勤出行比例將達到60%。
在水務發展中,規劃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北京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到每萬元10立方米以內,生產生活年用水總量控制在30億立方米以內,地下水年開采量力爭降至14億立方米左右。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伊鋒說,全市建成區海綿城市達標率將達到40%以上,主城區積水點實現動態清零,解決“城市看海”問題。
在園林綠化方面,北京市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5%;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全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平方米;全市森林蓄積量3450萬立方米;林地綠地年碳匯量1000萬噸。
在能源消費和發展方式上,規劃提出力爭“十四五”時期,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8050萬噸標準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率先達峰后穩中有降。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6.5%,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超過14.4%。
來現余表示,規劃充分落實“形成首都基礎設施適度超前、相互銜接、滿足未來需求的功能體系”要求,從百姓感知視角增加中心城區45分鐘通勤出行比例等6項可監測、可感知的指標。同時聚焦“減量發展”“綠色低碳”等首都發展階段性特征和要求,以更高品質的基礎設施,為首都城市更好運行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