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何昊書
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聽力健康,聆聽精彩未來”,旨在傳播民眾愛耳護耳理念,營造關愛聽障人士的社會氛圍。當天,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以下簡稱“省二醫”)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開展義診宣教活動,并且現場免費提供相關聽力項目檢查與人工耳蝸、助聽器調試保養。
義診現場。通訊員供圖
耳聾及聽力損失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根據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顯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聽力受損,聽力損失影響全球超過15億人,約有11億12-35歲的年輕人正面臨無法逆轉的聽力損失風險。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負責人、主任醫師鄧澤義說,耳朵是人們聆聽世界的窗口,然而大多數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耳朵保護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人對自己的耳朵受損、聽力下降往往毫無察覺。
“很多人認為聽力不好是老年人專屬的,但是事實上現在聽力受損的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了。”鄧澤義表示,噪聲性耳聾、不良用耳習慣、過度疲勞用耳等眾多因素導致人們的耳朵更容易受到損害。
更重要的是,許多錯誤的用耳習慣廣為流行,愛掏耳朵就是極其常見的一種。對于很多人來說,掏出棉簽棒采耳的舒服就像飄在天空中一般快樂,一伸一轉一掏,已經成為家常便飯。殊不知,這一頓舒服操作隱含了很大的風險,一不小心耳朵就長出“小蘑菇”了!
其實,耳屎就是耳垢,并不是臟東西,只是耳朵分泌的物質。耳屎具有抗菌、阻擋異物入耳和保護鼓膜的功能,它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全部清理干凈,反倒會造成傷害。耳道本身有自排自潔能力,大部分人的耳屎會在說話、吃飯、咳嗽、打哈欠時自動排出。
鄧澤義提醒,當耳癢、耳悶、耳痛、外耳道出現小腫塊的時候應盡快到醫院就診,而不應反復自己挖耳或去采耳,經常挖耳會損害外耳道局部皮膚及表面附屬成分,影響耵聹的正常外排,降低外耳道皮膚防御功能,會導致外耳道感染,形成外耳道炎、外耳道癤腫、濕疹、霉菌感染等,嚴重者可引起乳頭狀瘤。在反復挖耳刺激下,良性耵聹腺瘤還可發生惡變,而早期的外耳道耵聹腺惡性腫瘤癥狀多不明顯,但隨著腫瘤逐漸增大,耳痛、耳悶會進一步加劇,繼發感染腫瘤還可能破潰流膿出血,當腫瘤突破外耳道時,對完整切除腫瘤就造成了困難,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