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實習記者 陳可軒
2月19日,隨著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最后一場比賽結束,楊茗惠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志愿工作也走向尾聲。接駁車繞過重重山路,楊茗惠回到了駐地酒店。抖一抖志愿者外套上的寒氣,她和伙伴們煮了一鍋熱騰騰的餃子,慶祝圓滿完成任務,也慶祝她的20歲生日。
20歲的第一天從冬奧開始,這對楊茗惠意義非凡。“作為志愿者奮斗在第一線,我能和無數人共享奧運會帶來的喜悅和淚水,在祖國的盛事中不斷獲得進步,這是我最好的生日禮物。”楊茗惠說。
北京冬奧會期間,來自河北大學的志愿者楊茗惠成為了一名攝影運行助理。她每天要負責檢查來自世界各地攝影記者的證件,協助他們有序在場館內外活動。
這一崗位的志愿者不但要有一定的英語能力,更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親和力,在冰天雪地里有條不紊地核對現場人員身份,面對突發狀況可以迅速應對。雖然工作環境寒冷、節奏快,“但我始終相信自己能認真負責地守護好這次冬奧會。我做到了!”楊茗惠說。
攝影記者為了更好的拍攝角度,往往會跑到相對陡峭的雪坡上,楊茗惠要確認他們穿好能夠固定在雪坡上的冰爪,“如果沒穿好的話,他們很容易連人帶相機滑下來”。
每場比賽,楊茗惠和同事們要在平均氣溫-20°C的室外站上5~6個小時。從賽前的運動員訓練到正式比賽,從一場場資格賽到決賽,間隔只有不到一小時,往往只能讓他們輪流休息10分鐘。
“我認為志愿服務是一個互相幫助、互相成長、彼此照亮的過程。”楊茗惠在冬奧會志愿服務中有很多感觸,她親眼見證了徐夢桃、齊廣璞、谷愛凌等運動員的奪冠之旅,“看到運動員帶著國旗在賽場中拼搏,一股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也從我心中迸發出來。”
一位來自美國的攝影記者告訴楊茗惠,他曾在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時候就來到過中國,短短的十幾年后,2022年他再一次來到北京時,中國的發展讓他大為驚嘆。
每次聽到外國記者對中國的贊美,楊茗惠都倍感自豪:“我始終認為,能作為一名志愿者參與北京冬奧會,我很幸福,也很幸運。我更會永遠為祖國而驕傲!”
如今,北京2022年冬奧會已經圓滿閉幕,楊茗惠又將進入新的隔離周期。這一次她要繼續為冬殘奧會作準備,“我們志愿者還會攜手走向冬殘奧會,繼續把我們優質的服務、我們的溫暖和熱情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關鍵詞: 志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