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徐曉霞 吳衛
2月22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1年技術類案件審判情況,同時發布該院服務和保障科技創新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專利權糾紛案件6件,4件為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案、侵害技術秘密糾紛案、技術委托開發合同糾紛案、侵害植物新品種權糾紛案。
(發布會現場。付華柱 攝)
據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王靜介紹,2021年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新收各類專利案件5403件,占全院收案總數的35.4%;審結5555件,結收案比102.8%。其中,新收發明專利案件408件,審結363件;新收實用新型專利案件906件,審結1030件;新收外觀設計專利案件3976件,審結4059件;新收其他案件113件,審結103件。此外,國際知識產權訴訟“優選地”建設成效顯著,去年共受理各類涉外、涉港澳臺知識產權糾紛案件397件,審結325件。
十大典型案例涉及半導體、互聯網、通信、光電、燈具照明、石化、園藝、新能源和電池新技術等領域。其中,在雷盟光電股份公司與中山市美高照明公司侵害實用新型專利糾紛案中,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對民法典生效后,新修訂的專利法施行前,如何在侵害專利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問題進行先行探索,依法認定被告重復實施專利侵權行為,侵權惡意明顯、侵權時間長,應予嚴厲遏制。該案被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選為實施民法典的典型案例。
華為技術公司與捷普電子(廣州)公司、所樂太陽能科技(上海)公司、廣州所樂機械技術咨詢公司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案,涉及新能源領域的光伏專利,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積極運用海關數據、當事人公開的公告等內容查實侵權人實際獲利額,判賠5000萬元,并在作出一審判決的同時發出訴訟禁令裁定,責令侵權人先行停止侵權。“判決+禁令”審判方式體現了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加大司法保護力度的決心,全面彰顯在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提升中的“頭雁效應”。
2021年度技術類案件呈現出新特點,包括前沿核心技術案件類型廣、數量多、增幅大;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涉標準必要專利糾紛案件集中;涉港澳、涉外案件日益增多,區域優勢、訴訟優選地優勢齊顯;當事人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不斷提升。
對此,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建議廣大科創企業合理布局知識產權,努力獲取高質量專利;不斷提升訴訟能力,充分運用法律手段維權;以及采取有效訴訟策略,積極應對海外侵權指控。
會上同時發布《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助推燈具照明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調研報告》。據統計,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近六年受理的涉及燈具照明行業案件數量不斷攀升,從2015年的265件,到2020年的845件,大幅上升,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