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近期,中國首部《胃腸道黏膜保護臨床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共識》)正式發布。該《共識》由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胃腸激素與黏膜屏障學組撰寫,從胃腸道黏膜屏障與保護、胃腸道黏膜損傷與相關疾病、黏膜保護劑的分類和合理應用三方面進行闡述,并以25條陳述的形式加以概括,讓臨床醫生重視黏膜屏障和保護問題,加強疾病預防和規范治療,讓公眾認識到胃腸道黏膜屏障和保護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情緒管理,合理使用胃黏膜保護劑,以此遠離胃病的反復侵擾。
作為《共識》的執筆專家之一,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景南教授指出,冬春交際之時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醫院門診中嚴重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居多。春節期間不合理飲食與作息紊亂了人體正常的消化生態,辛辣食物、酒精刺激胃部,腌制類食物含有的亞硝酸鹽等化學成分也會對胃黏膜造成不同程度地損傷。雖然胃黏膜具有較強的自我修復能力,但如果持續性損傷因素太強,胃病就會襲來。
胃腸道黏膜免疫系統是一個獨立于系統性免疫的獨特免疫器官,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機體,如同一堵天然“屏障”,保護著胃腸道安全。《共識》指出,胃腸道黏膜屏障是一個立體的防護結構,包括機械屏障、化學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也包括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為機體內外環境的分水嶺,胃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飲食不規律、刺激性的食物、長期服用藥物、精神緊張或情緒波動等,都會造成胃腸道黏膜損傷。
“所謂的立體概念就是不只是在表面,更在分層,包括黏膜的基層機構、最下面的血流、包括胃里一些激素都是提供黏膜防護的重要方面。”李景南表示,胃腸道黏膜損傷帶來的健康影響是全方位的。對未成年人而言,胃腸道黏膜損傷會影響胃腸道正常蠕動,導致消化不良,長期下來則會延緩生長發育。中老年人也會由于胃黏膜損傷導致身體所需營養元素的缺失,使原發性疾病加重。胃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具有豐富的神經系統,對胃腸道及其與身體其他部位的通訊非常重要。因此重視胃腸道黏膜的保護有助于減輕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阻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進展。
胃腸道黏膜損傷是很多疾病的共同基礎,黏膜保護劑的合理應用能更好地促成黏膜的修復。《共識》指出,黏膜保護劑應用的療程應根據黏膜損傷病因和不同黏膜保護的作用機制決定。一旦出現胃腸道不適癥狀,如胃痛、胃酸、胃脹,首先可以考慮應用黏膜保護劑治療,及時修復受損的胃黏膜。
“生活、飲食習慣、飲酒、辛辣食物都會對胃腸道有損傷,所以我們說其實胃腸道黏膜是非常重要的,從食管、胃、小腸、結腸,整個管道系統都是覆蓋了黏膜的,而從食管到胃到小腸到結腸任何一個部位出現黏膜損傷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說為什么黏膜保護是立體的概念,飲食的習慣、情緒的狀態,這些都會對黏膜造成損傷。”李景南強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