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通訊員 廖婕
2月10日,湖南長沙,又一個下雨的美麗“凍”人日子。驅車行駛到城市的萬家麗高速勞動路段,抬眼便看到高速路下方圭塘河沿線,一個浪漫的“風情小鎮”。
“這是我們在圭塘河流域建設的長沙市首個4.0版本的‘海綿城市示范公園’。通過污水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的結合,我們成功地實現了區域的‘小雨不積水,大雨無內澇’目標。你看,今天雨比較大,但通過這一示范工程,河水水流高度依然保持著平穩狀態,不會出現積水。”中建五局城市運營板塊人員吳佩郁,對科技日報記者介紹這座沿圭塘河“展開”的全長2.3公里、總占地約500畝、去年7月開園的“風情小鎮”。
三年,城市唯一內河從“臭水溝”幻化為“綠腰帶”
發源于長沙縣跳馬鎮鴨巢沖水庫的圭塘河,是長沙市唯一的城市內河,也是當地瀏陽河匯入湘江的最后一條支流,河流綿延28.3公里。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工業污染與過度開發的持續“發功”,讓這條內河變了色:河流沿岸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導致水體水質黑臭,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臭水溝”。
2018年,長沙市雨花區將圭塘河綜合改造與環境治理提上了城市建設日程,在圭塘河井塘段啟動了“城市雙修及海綿示范公園建設PPP項目”。這也被列入了“長沙市城區生活污水截污治污專項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實施項目清單,和雨花區生態經濟融合重點示范項目。
“我們的想法是,通過‘海綿體’的應用,打造最智慧的河道,同時打造方便市民活動的層次最豐富的濱水公園?!表椖窟\營總監何君說。
項目組的第一個任務,便是進行河道改移,重塑生態系統,增強河道自我凈化能力。其次,通過海綿城市理念,在圭塘河兩岸采用滲、蓄、凈、排等技術措施,使得70%以上的降雨得到就地消納和利用。地表和地下,布設了景觀湖水循環系統、水處理系統、截污干管系統和調蓄池生態濾池系統,將市政管網中的合流水溢流、初期雨水等,經過凈化后流入圭塘河中。
在完成了整個河道項目最核心的“海綿”功能后,團隊著力于如何在河道周邊“點綴”上小湖泊、景觀建筑和休閑配套設施,讓河道的沿線變得更加靈動,生趣盎然。
“歷史遺跡、文化古跡,是一座城市生命力和文化底蘊的一部分。秉持著這一理念,我們在井塘示范公園規劃設計中,巧妙融入了井塘村原有的三塘一井等獨一無二的特色景觀,都市農場、大戲臺、街坊、魚塘……還原這一地段的‘老長沙’記憶。同時,建設了城市公園綜合體‘悅溪薈’,分MALL和開放式街區,豐富餐飲、零售、游樂、影院、運動等業態”何君說。
就這樣,曾經人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變身為了蜿蜒2.3公里的城市“綠腰帶”和市民樂園,還增加了81.5%的行洪空間。
“大小海綿”,管控好公園的雨水“進出”
“海綿城市”建設,通俗地說,就是打造像海綿一樣有“吞吐”雨水能力的系統,增強一座城市的泄洪能力。
相比于普通版的海綿城市公園,長沙的4.0版海綿城市公園創造性地引入了“大小海綿”理念,以大小海綿的“聯動”,實現“水體無黑臭、小雨不積水、大雨無內澇”的目標。
在項目組,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一個可“翻蓋”的沙盤。沙盤的表面,是公園外景的成比例縮小景觀。而在啟動遙控器后,則能看到一個在公園外景中看不到的“玄機”,即“海綿”體系的地下網管部分。
何君介紹,地下部分的雨水溢流池,結合地表蓄水型生態濾池,構成了“大海綿”,主要負責蓄水和濾水。公園的生態植草溝、礫石溝、雨水花園,則是一塊塊“小海綿”,對雨水進行微觀調控。“我們打造了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全新的城市智慧排水系統,控制近95%的COD污染量,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該片區更加生態宜居?!?/p>
今天的海綿城市公園,生態島、沉淀區、淺水濕地等,增加了河道自我凈化能力。河湖連通、濕地凈化等“會呼吸”的水生態系統,重塑河道生態系統。海綿城市生態體驗館、異型天幕廣場、可托管耕種的四季農場、古韻古香“三塘一井”、智慧夜光跑道等“網紅打卡點”,讓市民流連忘返。
繁華背后,還有著很多人的默默付出。在項目組智慧水庫系統控制室內,記者見到了幾個年輕人,正盯著房間內的大屏幕,和眼前的電腦“比對”。
“下雨時候,就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我們要通過智慧控制系統,關注‘海綿’的調節情況,特別是有提示整個系統哪兒可能出現故障的報警提醒。我們需要及時根據提示,去現場查看和修理。當然,不下雨,我們也不會閑著,會到公園里‘巡檢’,巡視整個公園區域的‘海綿’情況?!毕獝偹C智慧水務中心人員沈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