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2月9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共同舉辦“關于共同推進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協議(第三期)”視頻簽約會。此次協議簽署標志著新一輪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的開始。三地將繼續搭建基礎研究交流平臺,針對共同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需求,持續深入開展實質性基礎研究合作,推動基礎研究成果在三地的轉化落地。
新一輪合作期內,京津冀三地合作將在三方面展開:一是繼續深化協同,圍繞重點領域和任務,采用統一組織、統一申請、統一評審、統一立項、統一管理的模式,深入推進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工作;二是繼續組織京津冀青年科學家論壇,搭建溝通合作平臺,促進三地優秀青年科學家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三是繼續推動基礎數據、專家、政策信息等科技資源共享,鼓勵三地團隊搭建互聯互通平臺,建立基礎研究合作長效機制。
據介紹,2014年以來,京津冀三地科技主管部門已先后簽署了兩期基礎研究合作協議,在基礎研究領域形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朋友圈”。
自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啟動以來,三地累計投入約5000萬元,圍繞“南水北調環境影響”“京津冀一體化交通”“智能制造”“精準醫療”等領域資助項目100余項,部分項目成果已實現了應用。其中“南水北調工程調水對華北白洋淀區面源污染輸出強度與水環境響應機理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在雄安新區的生態規劃、環境保護、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京津冀地面沉降區軌道交通服役狀態致災機理及對策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已應用于大張高鐵、雅萬高鐵等工程沿線地面沉降預測、評估及工程設計,以及京津城際鐵路沿線典型沉降段整治工程中。
合作協議視頻簽約儀式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項目負責人代表,清華大學王睿研究員在會上表示,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為三地青年科研人員提供了合作機遇,三地團隊共同開展高速公路智能建造與全生命期性能評價研究,項目成果有望服務于京津冀地區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實踐。
會上,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強表示,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將進一步加強與天津、河北科技管理部門的溝通,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研究和基礎研究層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搭建交流平臺,探索長效合作機制與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模式,加快推進京津冀科技創新的一體化發展。
天津市科技局黨委書記毛勁松表示,第三期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協議的簽署,標志著三地科技創新合作向深度和廣度進一步發展。天津市科技局將以此為契機,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堅持合作共贏理念,與北京、河北一起,共同探索基礎研究合作的新機制、新方法,共同推進三地科技創新工作的融合與交互。
河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龍奮杰表示,河北省存在基礎研究底子薄、高層次人才匱乏的“短板”,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項的開展,對提升河北基礎研究水平、培養基礎研究人才隊伍,解決區域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體現了區域協同創新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