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機器人首次自主實施對豬腹腔鏡手術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團隊設計的智能組織自主機器人STAR在沒有人類指導的情況下,對豬的軟組織進行了腹腔鏡手術,這是向機器人最終在人體上實施全自動手術邁出的重要一步。這一結果表明,STAR可自主執行手術中最復雜且最精細的任務之一:重新連接腸道的兩端。STAR在4只動物身上做了手術,結果明顯優于做同類手術的人。
科“星”閃耀
核聚變研究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一個由超百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表4項實驗成果稱,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在通往實現核聚變目標的路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獲得了所謂的“燃燒等離子體”,這意味著核聚變燃燒可以由反應本身產生的熱量來維持,而不是靠輸入的激光能量,盡管只持續了萬分之一秒,但足以證明實驗取得了成功。
驀然回“首”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中首現奇異“X”粒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借助機器學習算法,通過分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2018年獲得的130多億次重離子碰撞產生的數據,首次發現了神秘的“X”粒子。這一最新發現有助科學家分析其結構并進一步揭示宇宙的奧秘。
首個在星際自由飄蕩黑洞現身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證實,他們在2011年目擊的一個“微引力透鏡”事件是由一顆在星際空間自由自在漫游的孤獨黑洞引起,這是科學家們有史以來首次觀測到此類黑洞。研究人員還測得了這顆黑洞的質量和移動速度。
“最”案現場
3D“最小活細胞”模擬細胞內部運作
美國科學家建立了一個基因組被剝離到了最基本要素的“最小活細胞”,以及一個反映其行為的細胞計算機模型。通過改進和測試該模型,科學家們表示正在開發一個用于預測基因組、生命條件或活細胞物理特性的變化將如何改變其功能的系統。
技術刷新
激光穩定傳輸2.4公里創新紀錄
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發的激光系統創下了激光在大氣中穩定傳輸距離的新紀錄——2.4公里,穩定性為此前系統的100多倍。這一最新進展有助于科學家構建原子鐘,驗證相對論等物理學原理,測試與暗物質有關的理論以及幫助將探測器送入太空等。
基礎探索
量子態保持時間刷新紀錄
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取得了量子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他們能夠按需讀出量子位,并將量子態保持完整超過5秒,從而創下新紀錄。此次的量子位由易于獲得的碳化硅材料制成,碳化硅目前廣泛用于燈泡、電動汽車和高壓電子設備中。
新材料可在室溫下進行“量子翻轉”
美國密歇根大學開發出一種半導體材料,可在室溫條件下實現從導體到絕緣體的“量子翻轉”,支持這種翻轉的奇異電子結構以前只能在-37.8℃的超低溫下穩定,現在該新材料可在高達77℃時保持穩定,其有助于開發新一代量子設備和超高效電子設備。(本欄目主持人 張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