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廖薇 科技日報記者 何星輝
1月25日下午3時許,在貴陽開往玉屏的5640次公益性“慢火車”上,6號車廂里“新春年貨鋪”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貴陽客運段上海二隊5640/5639次4組黨支部書記、列車長胡貴川剛把年貨堆碼在幾張加寬加厚的隔板上,幾位乘車旅客便迅速圍過來,挑選著自己心儀的年貨。這是該段在此趟公益性“慢火車”上開設“新春年貨鋪”的第四個年頭。
5640/5639次公益性“慢火車”自1998年開行以來,成了貴州省鐵路沿線100多個少數民族村寨百姓外出求學、務工、就醫、賣菜的主要交通工具。2019年,貴陽客運段上海二隊創新工作思路,首次在公益性“慢火車”上開辦“新春年貨鋪”,方便他們置辦年貨。如今,每逢“新春年貨鋪”開張,紅燈籠、中國結高掛車廂兩端,與車窗上的春聯、福字相互襯托,車廂里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受到旅客們的一致歡迎。
“慢火車”上年味濃。
“新春年貨鋪”通常在春運的第一天開張。貨品從最初的十余個品種逐年增加和豐富,大到兒童三輪踏板車,小到一袋瓜子、一包糖,五六十個貨品琳瑯滿目,讓旅客們在乘車的同時享受到真正的實惠。
當天下午4時19分,5640次公益性“慢火車”剛剛駛出貴州凱里站,賣完菜準備乘車回家的王強挑著筐、挎著簍急匆匆地趕往6號車廂購買年貨。他從“玩具區”挑選了幾件小商品,準備給孫女帶回去作為新年禮物。一旁的幾位苗族老阿媽詢問列車長胡貴川:“這個零食要比外面便宜幾塊?快幫我看看能放好久……”胡貴川耐心解答,并提醒大家免費抽紅包,再拿上一對“門神”貼畫和春聯回家。
晚上8時31分,5640次公益性“慢火車”正點抵達玉屏站,在送走最后一名旅客后,列車長胡貴川把剩余的貨品打包裝箱,羅列出需要補貨的品種和數量,編好信息后發回車隊,確保下一趟車上的“新春年貨鋪”貨品供應充足。列車員黃雪梅盤點當天的盈余,大聲唱收:“今天的營業收入637元,虧本165元……”一旁的列車員記好賬,大家愉悅地會心一笑。
年貨鋪第一年開張的時候,一位苗族老阿媽帶著孫兒上車,一包標價6元錢的牛肉干,被孩子緊緊攥在手里抱在胸前,可到了站,孩子還是兩手空空噘著嘴下了車。去年,這個孩子選了兩包牛肉干和幾件文具,老奶奶很爽快地買了單。“我感覺‘慢火車’上老百姓的笑容多了,舍得花錢的也多了。我打心眼兒里高興。”胡貴川說。
近年來,貴陽客運段為進一步提升公益性“慢火車”服務質量,組織人員通過走訪鐵路沿線多個少數民族村寨,實地了解沿線百姓購買年貨的需求,再整合資源聯系生產廠家,以最低的價格進貨,并根據班組職工捐贈的愛心資金,對貨品進行再次補價,讓“新春年貨鋪”售賣的貨品價格比進價還低。
“虧本經營沒有關系,等沿途所有村寨都富裕了,或許有一天將不再需要我們的年貨鋪和‘慢火車’。這段經歷就成了振興路上最美的一段記憶。”二十年堅持為旅客寫春聯的上海二隊黨總支書記黃紹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