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霞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我國“三農”工作向鄉村振興全面邁進。2022,新使命再次啟航。如何為鄉村振興這一全新歷史命題書寫出更好答卷?或許,山西省汾西縣能帶給我們啟示。
2021年5月,這個小縣城印發了《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第一產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從其“135”總體思路和“5+1”規劃中,我們看到了鄉村振興日漸清晰的輪廓。
依托現有資源和產業優勢,推動傳統產業穩步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特色產業融合發展、品牌產業開放發展。這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家門口能就業,講的是踏踏實實的獲得感。
農民在家鄉就近上班,既可以照顧家庭,消除“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社會問題,又能助推當地經濟發展,對于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用人單位要做的就是提高務工者就業創業能力,實現“培訓一人、帶動一片”,這是讓農民在家門口安心就業的關鍵,也是破解企業招工“瓶頸”的捷徑。
屋頂上住財神,講的是穩當當的安全感。
解決致富問題,關鍵靠發展,而致富奔小康,當地干部和致富帶頭人的作用不能忽視。他們要選準產業,挖掘資源,充分拓寬發展思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才能使群眾收入不斷增加。他們穩了,老百姓的心就安了,大家齊心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原本遙遠的致富夢終將成為現實。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從老百姓的“家門口”和“屋頂上”一路走到“心坎里”,便是真真切切的幸福感。
縱觀如今的很多農村,實現整村脫貧后,一方面在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一方面在積極推進基層文化陣地建設。隨著農家書屋、文化綜合服務站、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村企合一黨群服務中心等工程紛紛落地,村民素質和村風文明程度明顯提升,越來越多農民的幸福指數增加。
是的,物質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了,精神需求也在不斷增長。鄉村振興要塑形,更要鑄魂。
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很多地方“富口袋”的點子多方法活,但“富腦袋”“留人心”的措施相對弱一些,比如人居環境讓人感到不舒坦,文化產品對不上口味等。究其原因,這是配套建設沒有跟上,必須匹配,才能完美。
讓發展的種子不斷生根發芽,美麗鄉村一定會更加充滿生機。讓老百姓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進一步提升,我們離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也就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