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這兩天,我們剛剛購買了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冬青種質資源鑒定技術。吸收研究所的成果,既能鑒定我們采集和購買的冬青種質,還能輔助選育植物新品種。同時,研究所也能獲得成果轉化補貼,是雙贏。”1月2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副教授郝明灼略顯興奮,這位學者還經營著一家公司——江蘇青好景觀園藝有限公司。2019年,他的公司作為南京市高層次創業人才企業入駐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園區)。
促成這項合作的動力之一,是園區近日出臺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根據新規,對高校院所通過協議定價、在技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等市場化方式向園區內非關聯創新創業企業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按照溧水區對技術合同登記額的補貼額度,給予1:1的配套支持補貼,每年每家高校院所最高可獲100萬元。
讓郝明灼欣慰的不只這一條,《若干措施》以16條措施、24條改革事項清單,推動科技成果入鄉轉化。
據南京溧水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還有以下“吸睛”措施:經認定的科技成果解化載體,成功轉化科技成果并實現產業化,最高獎勵100萬元;對于在園區內注冊,經南京市行政主管部門備案認定的技術轉移機構,最高補助30萬元;賦予科技成果完成人不低于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以及單位可以把作價投資取得股份的至少80%獎勵給科技成果完成人等。
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一家聚焦農業高新科技與綠色智慧農業的園區。園區內現有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9家高校院所。
激發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熱情,也在同期出臺的《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改革事項清單》(以下簡稱《清單》)中得到體現。
《清單》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聯合上下游企業共同成立產學研合作聯盟,支持聯盟承擔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每年通過評審篩選一批創新性強、成熟度高、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具備轉化和產業化的科技成果入鄉轉化項目予以支持,每個項目支持額度50-100萬元……
加快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是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促進城鄉融合、支撐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舉措和必然選擇。
在南京溧水區,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等科技創新體系全方面發展。2021年,溧水區建設多樣化的科技成果轉化載體,與江南大學共建的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獲批江蘇省首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獲省撥經費1500萬元;成功申報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3個,獲省級經費支持900萬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9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66家;“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載體不斷完善,東屏“金色莊園”已被打造成省級“星創天地”。
同時,溧水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建立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現代農業行業分中心,構建技術產權交易中心、技術交易網上平臺,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綜合服務。
南京溧水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用一攬子政策,一頭促進科研探索,一頭緊盯產業需求,建立以企業和科研院校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讓更多科技成果愿意入鄉轉化,并且轉得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