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1月19日-22日,寧夏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在銀川市召開,“高質量”成為高頻詞之一。自治區政協委員趙功強建議提高技術合同成交額,對促進科技經濟結合、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合同成交額是衡量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應用轉化能力的關鍵指標,是反映科技成果轉化活躍度、科技與經濟結合程度、科技服務能力的重要數據,也是考核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近年來,自治區先后出臺《技術市場促進條例》《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技術交易補助管理暫行辦法》等政策文件,加速了寧夏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了技術合同成交額平穩增長。
“十三五”期間,寧夏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6398項,成交額為64.01億元,同比“十二五”分別增加119.11%和325.88%。然而受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寧夏2021年技術合同成交額不足全國總額的0.1%,排名處于落后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寧夏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長期落后于發達地區,且技術供需不平衡;二是技術合同實施主體對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主動登記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實現應登盡登;三是對技術合同登記機構沒有相應的激勵措施,主動服務意識不強。
趙功強委員為此建議,要不斷提高全社會對技術合同登記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調動技術合同當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制度是國家鼓勵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和保障技術市場繁榮發展的重要制度,是欠發達地區促進創新創業創新、加快技術轉移的有效方式,必須首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他說。
推動政策扎實落地,是提高技術合同成交額的強力保障。趙功強委員認為,要全面落實《自治區技術市場促進條例》《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實施意見》以及技術交易獎補、稅收優惠等政策,對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依法訂立的技術開發合同、技術轉讓合同、技術許可合同、技術咨詢合同和技術服務合同進行進行審查和登記,對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技術合同要“應免盡免”。
趙功強委員建議,要重點加強對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的培訓,探索“技術市場平臺+東西部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企業需要+創新資源”的服務模式,強化對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的扶持力度,如設立財政科技專項資金,對承擔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服務的機構每年給予專項經費支持,或借鑒東西部發達省市經驗,按照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給予一定激勵補助,提高認定登記機構工作積極性,實現“應登盡登”。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