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袖言 羅曉瑞 杜冰 科技日報記者 劉昊
近日,位于中越邊境線上的廣西靖西市龍邦街舉辦了村集體產業分紅大會,65戶脫貧群眾通過勞動積分兌換了他們一年的酬勞,其中黃國慶領到4655元,成為全村最高,讓他樂開了花。
喝水不忘挖井人,黃國慶嘴里念叨著:“多虧了農書記這幾年來帶領我們擼起袖子一起干,才有了2021年的大豐收!”
農春刊帶領村民通過開展生態泉水魚養殖走出致富路。班夢瓊 攝
三年前,南方電網廣西百色供電局農春刊背負一件簡單的行囊住進了中越邊境的靖西市龍邦鎮龍邦街。在幾年的駐村時光里,農春刊通過“抓支部建設”“抓產業集群”“抓勞動積分”實現“防支部弱化”“防產業單一”“防個人返貧”的目標,激活了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2021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對全區2018—2020年度駐村工作隊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進行通報表彰,農春刊被評為廣西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抓支部建設:打造“帶不走的國門黨支部”
農春刊初到龍邦街,街委的支部辦公場所是一幢破舊的兩層建筑,使用時間長達幾十年,基礎設施已殘破不堪,迫切需要建設新的支部辦公場所。為此,農春刊積極與當地政府共同商討設計方案、協調征地問題,緊盯工程各項進度。2019年6月,新的街委辦公樓正式啟用,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共有3層8間功能室,嚴格按照“一部兩會三中心”及“四治融合”來設置,黨員服務窗口、黨員活動室、黨建書屋等功能室一應俱全。
有硬件更要有軟件!這就是如何凝聚人心,形成戰斗力。駐村工作隊進駐前,基層黨支部組織建設“一團糟”:街委委員對組織生活制度的各項條例不清楚,對組織架構不熟悉,組織生活未能正常有序開展……農春刊到來后,狠抓支部建設,抓基本組織、抓基本隊伍、抓基本制度,打牢基礎、補齊短板,嚴格規范支部組織生活制度,街委委員黨務知識水平和執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支部建設整體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龍邦街榮獲2020年度百色市“鄉風文明紅旗村”“治理有效紅旗村”“產業興旺紅旗村”,并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五星評定。
抓產業集群:“窮山溝”養出生態泉水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駐村工作的農春刊用扶貧行動解讀了這句話蘊藏的真理。農春刊了解到,村里耕地面積少,滿足不了群眾的農耕需求,大家主要通過參加邊貿互市獲取微薄的收入。
如何幫助村民走出貧困?農春刊通過調查研究后,決定帶領大家養魚。
2019年5月,當南方電網廣西百色供電局得知農春刊的養魚計劃后,全力支持此項目建設,除了單位出資,還找到兩家公司進行投資。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農春刊籌劃的15個養魚池在這個昔日的窮山溝里就建成并投入使用。當年12月,皮夾溝養魚場出售第一批魚,供不應求。當年共售出四批魚,總收入5萬多元。至今,南方電網廣西百色供電局累計投入了106萬元打造了17個約5000立方米的魚池,共放養有2萬多斤的各種草魚和鯉魚。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肥壯的鯉魚歡快地跳出水面翻跟斗,大家笑稱“古有鯉魚跳龍門,今有鯉魚躍龍邦”。
截至2021年12月,龍邦街在農春刊打造的“生態泉水魚”的基礎上,以靖西市國門樂泉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為平臺注冊“山掉水”商標,結合邊貿互市優勢和靖西市100種扶貧農產品,通過資源整合,將“單兵作戰”轉換成“抱團發展”,走出了“產業集群”新路子,開發出26類新產品,全年實現合作社土雞、泉水魚銷售額69.81萬元,其他扶貧農產品銷售額90.41萬元,實現利潤30余萬元,龍邦街集體經濟分紅到賬12.63萬元。
抓勞動積分:從“懶干活”到“攬活干”
有了蓬勃發展的村集體經濟,如何讓脫貧戶積極參與其中,成為農春刊關注的問題。2020年,眼看著為村集體經濟投入了近百萬元的國門生態泉水魚已初具規模,魚苗也成功投放了,一切運作正常了,卻找不到愿意為該集體經濟勞動的村民。部分村民只想坐收其成,不想去勞動。
“扶貧和‘扶智扶志’必須雙線作戰!”為此,農春刊與支部委員們共同商量,創造性地提出“勞動積分”的方式。村民除了獲得應有的量化股權分紅,其余分紅以積分為主,到村集體經濟產業勞動可獲得相應積分。這一做法徹底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無人管理和維護的現狀,將村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利益分配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勞動積分制推行僅半個月,農戶參與村里種植魚草和其他加工勞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還出現了村民主動“攬”活干、“搶”活干的好現象。村民溫正江經常主動了解村集體經濟的用工信息,積極干活,以45分的高分成為了當之無愧的首月“積分王”。村民阮金花說:“積分和股權分紅制度公平、公正、公開,‘勞動積分+分紅’的獎勵模式我們都很認可?!?/p>
如今,農春刊雖然已經離開了他奮斗多年的龍邦街,但他在龍邦街鄉村振興事業中激活的這一池春水,依然能蕩起龍邦街民的幸福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