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場景
科技日報記者 陳超
由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主辦、日本華人教授會支持的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成立兩周年紀念演講活動于1月16日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的主題為“相互理解?相互促進——中日政治外交和經濟技術展望”。活動由東洋學園大學朱建榮教授、拓殖大學富坂聰教授、中興日本張林峰副總裁、華鐘信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古林將一總經理等4位曾參與協會過往活動的嘉賓主講,從政治、經濟、技術等各方面全面分析和展望了中日關系。因新冠肺炎疫情,近期東京限制出行集會,本次活動仍以線上形式開展,共有近300位中日人士報名參加。
東洋學園大學朱建榮教授首先整體回顧了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來的歷程,指出中日之間關系“不進則退”,應該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并對2022年兩國關系的改善保持謹慎樂觀。此外,2022年也是福建省黃檗山萬福禪寺住持、日本黃檗宗開山祖師隱元禪師逝世350周年。朱教授期待中日兩國在追憶隱元禪師的同時,以此為契機,加深對東亞各國文化共性的理解,一起擴大東亞文明對世界的貢獻。
拓殖大學富坂聰教授介紹了日本對華輿論的現狀。日本媒體更多地聚焦于中國的負面新聞以博取關注,促使民眾形成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此外,日本的政黨政治也導致保守派和革新派都以批判中國為贏得選舉的手段,助長了民眾的厭華情緒。富坂教授對這一現狀深表憂慮,并希望今后日本媒體能有所改變,更加理性中立客觀地報道中國,并對通過民間團體交流改善中日關系表示期待。
中興日本張林峰副總裁從產業方面闡述了中日制造業的變遷。張副總裁回憶自己剛到日本時,相比已經實現大規模自動化的日本,中國制造尚處于勞動力密集型階段,產品也給人以廉價、劣質的印象。隨后,中國企業向日本學習精細化管理、品質管理,引進新技術,實現趕超。比如,目前在通信設備等領域,各國客戶對中國產品的質量已經不存在異議。張林峰副總裁進一步指出,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開放合作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日本企業目前在5G通信、材料、半導體等方面仍保有巨大的技術優勢,中日兩國企業今后應該發揮互補性優勢,攜手發展。
華鐘咨詢古林將一總經理介紹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現狀。古林常駐上海,從自身的直觀感受出發,詳細講解了中國在5G、物聯網、衛星導航、遙感、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駕駛、數字人民幣等諸多科技產業領域的最新進展。古林最后指出,數字時代下,中日企業界都應該更多地互相學習交流,從傳統行業到IT行業再到新興行業都要持續加強合作,以實現合作共贏。
演講結束后,《產業時報》有馬明日香女士也從媒體從業人員角度指出了日本媒體報道中國時不客觀的現象。有馬女士表示,作為記者,在今后的采訪報道中,會致力于把中國真實的一面傳達給日本讀者,以加深日本社會對中國現狀的了解。外資咨詢公司梁穎琦女士則結合兩國產業結構特點,分別從產業鏈合作和新興科技企業的角度,對中國相關行業的未來發展做了展望,并對中日兩國企業開展合作的可能性給出了良好建議。各位演講嘉賓還就人民幣數字化、新興數字產業、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全球產業鏈結構調整等諸多大家關心的問題,和與會聽眾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
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陳霄明代表理事作了最后的閉會致辭。陳霄明回顧了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成立兩年來的歷程。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組織的各類演講活動,向日本社會介紹了中國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對日本產學界人士正確把握中國市場和產業動向產生了積極正面的社會意義,也有助于培養在日華人青年寬廣的視野和對中日產業趨勢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陳霄明感謝社會各界對中日青年產學聯合會的支持和幫助,表示將一如既往地繼續組織各類活動,努力促進中日青年成長及中日產業交流和中日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