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在公務活動之外,孫亞東更愿意待在大棚里,觀察西紅柿,研究西紅柿。在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店子鎮大楊村,鄉親們很少叫他“孫鎮長”,更愿意叫一聲“孫博士”。
孫亞東是魯東大學農學院的一名博士、副教授。他研究西紅柿種植16年,收獲了“西紅柿博士”美譽。2019年8月,這位“西紅柿博士”與中國優質西紅柿之鄉店子鎮結緣,成為后者的科技副鎮長。
圖為孫亞東在西紅柿大棚里觀察長勢。劉兆瑞供圖
1月19日,科技日報記者拜訪他時,他還在大棚里忙活。此時,大棚外,土地冰封,深冬隆?。淮笈飪龋G葉蔥翠,溫暖如春。孫亞東說,店子鎮是我的新戰場。
在我國南北方都有廣泛栽培的西紅柿,營養豐富,風味獨特。但很多人不知道,國內西紅柿70%的品種產自國外,而店子鎮萬畝西紅柿品種幾乎全部進口。這戳中了科研人孫亞東的痛處。他對記者說:“這里是中國的優質西紅柿之鄉,西紅柿年產值超10億元,而一粒小小的種子,竟然無法實現自研,是時候讓我們科研人挺身而出了。”
記者了解到,到店子鎮之前,孫亞東一直在實驗室里研究西紅柿育種課題。如今,身份轉變擴展了他的視野,讓其有更多精力聚焦田間地頭。
大楊村是博興縣西紅柿的主要種植基地之一,種植面積大,產量高,規模效應突出。這里的村民自1996年便開展大棚西紅柿種植,一年一個臺階,至今,該村擁有數十個單體面積超過10畝的大棚。
大楊村黨支部書記楊明良向科技日報記者坦陳:“我們這里的西紅柿產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要突破自我唯有依靠科技創新。”
實際上,早在去年初,博興縣富民專業合作社就選定了大楊村一塊200余畝的土地,計劃進行高品質西紅柿和蔬菜的培育種植??煽嘤跊]有技術支撐,上述計劃一度擱淺。
“孫博士的到來簡直就是及時雨?!边@句話是楊明良的肺腑之言。博興富民專業合作社投資300余萬元,新建了6個種植大棚。其中兩個大棚是與孫亞東進行合作,一個進行西紅柿品種培育,一個進行菜椒品種培育。
這樣,孫亞東在店子鎮有了自己的實驗大棚。
一段時間下來,效果很明顯。孫亞東向記者介紹:“第一個大棚里選育了近30個西紅柿品種,第二個大棚里選育了10余個菜椒品種,就目前的長勢來說,都達到了預期的實驗?!?/p>
接下來,大楊村的西紅柿種植戶就可以優先選用孫亞東培育的西紅柿品種進行種植。
孫亞東來到店子鎮之后還發現一個問題:由于種植面積巨大,每到收獲季節,西紅柿秸稈堆積,形成資源浪費。他決定從綠色種植、秸稈再利用的角度,尋找解題思路。
目前,孫亞東的秸稈回收再利用的實驗已經走出實驗室,開始實地測驗,預計到今年8月份投產落地。屆時,店子鎮萬余畝西紅柿秸稈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長期積累之后,從實驗室里走出來的“西紅柿博士”激活了自己的存量資源。一次,他在調研博興縣博美特電器科技有限公司時,偶然發現他們的一項物理保鮮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會非常有效。
孫亞東感到驚喜:“這家公司生產廚具時采用的技術具有保鮮和殺菌的效果,我就想到,既然有殺菌的效果,這種技術可否用到農業生產領域?”
在這一想法的推動下,這一技術迅速從工業生產領域轉換到農業生產領域,已經應用到西紅柿及其他農作物種植領域。
科研人變換身份進入莊稼地,不僅為傳統農業注入了新鮮血液,更激活了科研人的存量技術,有了用武之地,更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提供了途徑。
孫亞東說:“時間長了,實踐多了,我還有很多想法,一步一個腳印推動各項工作落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