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4.9%,四季度增長4.0%。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主要指標實現預期目標。
當日,多位專家在中新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2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會”上,針對當前經濟形勢熱點議題進行探討。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姚景源表示,去年中國經濟內外環境充滿困難和挑戰,就世界范圍來講,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抬頭,世界疫情蔓延,病毒變異;就國內來講,面臨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周期性問題加上疫情散發和自然災害突發等挑戰。
“但在這種狀況下,國民經濟四大指標仍取得了超預期的成就。”姚景源說,“經濟增長率名列前茅。中國經濟總量達到114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他指出,去年兩會中確定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是6%,而中國實現了8.1%的增長率,這表明中國經濟實現了超預期增長。可以說,去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答卷。”
面對內外嚴峻復雜形勢,2021年中國外貿表現強勁,首次突破了6萬億美元關口。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指出,外貿數據是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大亮點,且整體遠超預期。
張建平分析指出,這種表現既得益于中國一系列的穩外貿政策,也得益于中國自身采取的嚴格防疫措施為經濟復蘇營造了良好環境,使中國在全球發揮出作為制造業中心國家的作用和能力。他表示,外貿數據創新高的同時,結構也呈現明顯優化的趨勢。如中國加強了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培育自主品牌,推動一般貿易的發展,降低了對加工貿易的依賴。此外,民營企業成為中國第一大外貿主體,民營企業進出口總值占整體的比重已提升至近50%等。他鼓勵企業用好自由貿易協定;建議自貿試驗區優化外貿企業的營商環境、努力為外貿企業提供更好的貿易便利化措施,幫助外貿企業有效開展跨國經營;將“雙循環”與外貿的新業態有機結合,使外貿新的競爭優勢能得到有效提升。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在會上表示,中國要從五方面著手,積極防范化解美聯儲貨幣緊縮引發的溢出風險。具體而言,第一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強則貨幣強。第二要用好經濟政策,加強財政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提高宏觀政策有效性,實現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目標,圓滿完成“六穩”“六保”任務。第三要繼續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有助于吸收內外部沖擊,增強貨幣自主性。第四要加強對資本流動的監測與管理。第五是要引導市場主體強化防風險意識。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原副院長白景明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得了預期效果,中央制定的積極財政政策具有前瞻性,是務實的高產出、低投入政策。白景明指出,積極財政政策成本低、風險低、效果好,體現在三個方面:財政政策強度適度,財政政策精準發力,財政政策發力和改革相結合。對于剛剛開始的2022年,積極財政政策應繼續提高效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選擇投資項目,同時在保障民生上精準發力。投資支出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投資短板、用于乘數效應和邊際效應高的項目上。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春頂表示,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飆升或增加中國輸入型通脹風險。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同比增長2%,再創新高。中國繼續堅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在看到糧食連年豐收的同時,也要關注到近年來中國糧食對外依存度節節攀升,尤其近兩年糧食進口量不斷增長。2021年多數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保持了上漲,大豆、小麥、玉米、豆油期貨每噸收盤價同比分別增長了11%、34%、40%、37%。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對中國未來糧食進口及糧食安全都形成一定的挑戰和風險,或將加劇輸入型通脹風險,預計2022年上半年國際大宗農產品價格將繼續保持較高水平,進而影響未來中國國內物價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