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平 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我爸過的是美國時間,我睡覺,他出來工作,我上幼兒園,他回家。所以常常見不到,他不會給我講睡前故事。雖然他很少陪我,但是他是讓我驕傲的父親,他像超人一樣在城市的上空,成就萬家燈火……”一篇網紅作文引起網友的點贊和熱議,讓人心酸的背后卻是一段段鮮為人知的鐵路愛情故事。
這名小孩的父親是贛深高鐵一名橋梁工,他們經常要“天窗”作業(yè),很少有時間陪家人,這份工作離不開家人的支持。他們的生活從黑夜開始,爬高山鉆隧道、與危石危樹打交道是鐵路橋梁工的日常。
春運首日1月17日深夜21時30分,7名橋梁工正在會議室內進行班前點名、布置工作和學習規(guī)章:從帶多少作業(yè)工具、哪個作業(yè)門進出到作業(yè)任務有哪些,負責人都布置得一清二楚、事無巨細。28歲的工長寧建平向記者介紹:“昌贛特大橋全橋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綜合應用傳感技術、物聯(lián)網、云計算、地理信息、衛(wèi)星導航等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建立了集荷載源監(jiān)測、結構監(jiān)測、環(huán)境監(jiān)測、數據分析處理、報警與評估為一體的智能化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共設置25個監(jiān)測斷面、455個傳感器。每次檢查要對不同編號的錨頭周圍進行仔細測量。所有裂縫及動態(tài)位移、監(jiān)測數據以0.01毫米級別來評估,細微如發(fā)絲的變化都要嚴密檢查和監(jiān)測。”
開完班前會,7名身手敏捷的小伙迅速將20多件檢查機具搬上車,寧工長帶領工友們開始通宵“天窗”作業(yè)。所謂“天窗”,就是等到夜深人靜,最后一趟高鐵列車進站后,將線路全面封鎖,工程技術人員上道對高鐵設備進行檢修維護。
23時10分,抵達昌贛高鐵贛江特大橋附近,清點工具、拍照上傳、等候施工命令……嚴格按照高鐵作業(yè)流程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寧建平反復叮囑:“所有進入高鐵線路的人和機具,必須原樣帶出,這是鐵的紀律,進去前拍照,出來后再拍照核對,這是對執(zhí)行紀律的嚴格閉環(huán)。”
23時30分左右,封鎖命令下達。小伙子們迅速行動,通過段安全調度指揮中心遠程授權的“秘鑰”打開柵欄門,爭分奪秒地干了起來。將所有機具搬上作業(yè)小車,他們還得推車在線路上走行近1公里路才能到達今晚作業(yè)地點。
“今天作業(yè)項目:檢查大橋索塔塔體和橋梁墩臺設備。”90后青工卓林勝個矮敦實,笑著說,“爬樓梯是我矮個的強項,平時堅持鍛煉今天可大顯身手了。”檢查120.6米索塔塔體,首先考驗的就是爬樓梯的體力。工友們不但自己要注意安全,還要保護好攜帶的檢測設備。塔內480級爬梯有的是螺旋上升的斜坡式簡易梯、有的是直上直下的豎梯,中間又無休息平臺,每次工友們需要手腳并用花費近1個小時才能夠艱難到攀爬達塔頂。索塔內作業(yè)空間封閉,內部狹小,作業(yè)爬梯一次只能上下一人。抵達塔頂要仔細察看避雷裝置和航空障礙燈,確保夜間隨時顯示信號。每一次上至塔頂,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zhàn),站在僅15平米塔頂作業(yè)面往下看頓時覺得心驚膽戰(zhàn),4級以的河風吹起割臉。
寧建平說:“我們每季必須全覆蓋檢查一遍,要上至120米高塔頂,從橋面通過132級爬梯下至40米處墩底對墩臺進行全方位檢查。梁內空間密閉,涂裝油漆味刺鼻,而且常年悶熱,即使是三九嚴寒,豆大汗珠也不斷從工友們的臉上滑落下來,有時工友還得租船對6個水中的橋墩進行檢測。”
1月18日凌晨4時,工完料凈,走出線路,鎖上柵欄門,核銷封鎖命令,才算完成一天的工作。每次回到工區(qū),“橋梁醫(yī)生”們衣褲早已被汗水浸濕。在常人眼里陪心愛的人看星星,那是一種非常浪漫的事情。但在這群90后“星星”男孩心中卻是一種奢望,更多的是一片執(zhí)著、一份艱辛、一種付出。他們每月都要對贛江特大橋進行一次例行檢修,攀爬120米大橋塔頂享受超大風力的“摘星”之旅,孤獨行走茫茫夜色中遙望萬家燈火。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