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實習生 單倩瀾
1月17日,重慶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重慶市人民政府代市長胡衡華做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明確,今年重慶將重點推進10個方面的工作,其中,將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1月17日,重慶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會暨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市人民大禮堂舉行。華龍網/圖
2021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8萬億元
“初步測算,2021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8萬億元、增長8.3%。”胡衡華介紹,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值分別增長6.1%、18.5%、22.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7%,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取得新成效。
2021年,重慶市扎實推進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在提升創新平臺方面,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提速,超瞬態實驗裝置、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科研平臺加快建設,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重慶醫科大學國際體外診斷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建成投用;兩江協同創新區新引進科研院所10家,集聚院士團隊14個,分布式雷達驗證試驗場啟動建設,西工大重慶科創中心投入運營;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啟動建設長江模擬器、野外科學觀測站;15個高新區引進重大科技產業項目474個、總投資2604億元。
在壯大創新主體方面,新增2所高校,新引進研發機構16家、累計達到104家,新增4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獲批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重慶市畜科院獲批建設國家生豬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118家、5108家、3.69萬家,有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預計達到30%。
在優化創新生態方面,獲批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編制科技進步路線圖,制定實施基礎研究行動計劃,組建科技創新投資集團,推出“科技成果轉化24條”,累計啟動10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建設,獲批設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中國重慶數字經濟人才市場,新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超過5萬名,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和商業價值信用貸款累計分別達到223.5億元、81億元,科技企業融資近4000億元,預計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比達到2.21%,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
三方面努力 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調結構、轉方式的根本之策,要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圍繞‘四個面向’,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強化科技創新支撐作用。”胡衡華表示,今年重慶將更大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建設一流創新平臺上,將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金鳳實驗室和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推動中科院重慶汽車軟件創新研究平臺落地,支持高校研究生院和特色研發機構在科學城集聚。高標準建設兩江協同創新區,將開工建設衛星互聯網等科創項目,建成投用分布式雷達驗證試驗場、北理工重慶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打造全國重要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高質量建設廣陽灣智創生態城,建設重慶腦與智能科學中心、廣陽灣實驗室,探索打造零碳示范產業園,培育零碳工廠、智慧交通、智慧建造等應用場景。同時統籌推進各類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加快重慶高新區及拓展園建設,支持潼南、涪陵、合川、大足、綦江、銅梁創建國家高新區,推動市級高新區建設,促進各類園區創新轉型、提能升級。
在培育一流創新主體上。將啟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倍增計劃,力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40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5500家、科技型企業突破4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比提高到2.3%左右。通過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優化重組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創建大數據與智能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方式增強高校創新能力。同時支持發展新型科研機構,并加強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在營造一流創新生態上,將完善政策、集聚人才、優化服務,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商業化。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深入實施重慶英才計劃,持續辦好重慶英才大會,加快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