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1月14日,2022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京召開。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閔宜仁代表中國地震局黨組作工作報告。
會議指出,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也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年。防震減災服務取得顯著成效,高質量完成云南漾濞6.4級、青海瑪多7.4級等83次地震應急響應服務,有力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全方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活動,著力開展行業服務和公眾服務;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持續提升,強化重點地區大震監測預測和應對準備,推進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并持續優化,減災實效初步顯現;新時代震災防御基礎業務體系逐步形成,自然災害防治兩項重點工程穩步推進;地震科技創新扎實推進,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科技服務與開放合作不斷拓展。
記者了解到,2022年,中國地震局將繼續提高防震減災業務現代化水平,推動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化建設,構建震災防御業務工作新格局,提升防震減災服務實效,并持續強化地震科技創新戰略支撐。
具體來說,地震局將進一步夯實地震監測基礎。推進地震監測站網規劃建設,編制實施海洋地震觀測站網規劃。建立地震監測預報業務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地震監測站網總體運行監控。持續優化地震預報業務。加快構建重點區域主要斷層動力學模型,完善地震綜合概率預測業務。加快推進地震速報業務轉型升級。完成預警工程主體建設任務,健全監測預警管理制度、規范工作流程,加快形成地震預警業務。統籌推進構建緊急速報、自動速報、正式速報三位一體的地震速報業務,實現傳統速報業務能力和服務效能的全面轉型升級。
在科技創新方面,地震局將培養戰略科學家,開展地震科技戰略研究。推動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完善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服務機制。提升地震科技成果對事業發展的支撐。深入貫徹落實地震科技創新支撐現代化建設實施意見,加快人工智能地震監測系統業務化試點,推進地震災害風險評估方法、區劃技術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