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記者1月10日從天津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21年天津市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市PM2.5年均濃度39微克/立方米,首次步入“30后”,同比下降20.4%,其他5項主要污染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首次全部達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64天、同比增加25天,優良天數比率達到72.3%,占比首次超過七成;重污染天7天,同比減少3天,首次控制在個位數。
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據介紹,天津市把握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同根同源同過程的客觀規律,制定實施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年度計劃。
計劃明確PM2.5改善和污染物減排“雙控目標”,梳理細化195項重點任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
在鞏固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水平的同時,持續提升熱電聯產能力,同步推動85臺分散式燃煤鍋爐整合替代或改燃,已完成35臺,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完成國家粗鋼產量壓減年度目標,域內4家鋼鐵企業全年粗鋼產量1823萬噸、同比壓減12.7%,同步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評估驗收,主要大氣污染物年排放量從6231噸下降到3897噸,降幅達37.5%;天津港鐵礦石鐵路運輸比例達到65%,榮程鋼鐵實現全市首個氫能運輸示范應用場景,淘汰老舊車近6萬輛。
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
天津市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以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實現PM2.5和臭氧協同改善。
2021年,天津市推動電力、焦化、平板玻璃、垃圾焚燒等重點行業企業實施升級改造,750家揮發性有機物企業完成一輪污染治理設施提升改造,完成34座儲油罐密封改造。
同時,天津市強化區域協同治理,全面落實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要點,研究謀劃加強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重點舉措。著力加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2020-2021年秋冬季超額完成國家PM2.5和重污染天氣控制目標,其中重污染天數4天,為“2+26”城市最優水平;2021-2022年秋冬季第一階段PM2.5濃度4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3.2%,達到時序進度要求。
聚焦重點深挖減排潛力
天津市結合不同時期污染特征,先后組織實施春季揚塵、夏季臭氧以及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等專項行動,分時段、分區域、分行業采取針對性減排措施。
利用空氣質量5分鐘數據,實時研判污染變化趨勢,提前組織落實應對減排措施。持續做好績效分級管理,指導一汽大眾、PPG涂料、卡博特化工、維斯塔斯葉片廠、大港石化5家企業實施提升改造,全部達到A級水平,重點幫扶21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整車配套企業以及重點外資外貿企業實施升級改造,持續提升企業環境治理水平。
同時,天津市精準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全年共啟動應急響應2次11天,通過提前落實應急減排措施,最大限度削減污染峰值。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能力
天津將606家重點排放企業在線監測和6044家一般排放企業環保設施工況用電監控納入綜合管理平臺,在污染過程及保障期間實現統一指揮、實時調度。
探索建立重型柴油貨車大數據分析系統,對全市在用貨車結構、排放數據實時評估、精準管控。
利用衛星遙感、走航監測、超光譜成像等技術手段,實現污染物動態溯源和靶向分析。
同時天津持續優化執法方式、提升執法效能,嚴格執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遵循“首違不罰、輕微不罰”的原則,全年辦理免于處罰案件146件,相關案例入選我市依法治市正面典型案例。
2022年,天津市將繼續統籌推動減污與降碳協同增效、PM2.5與臭氧協同治理、靶向治污與差異化管理協同推進、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與解決群眾關心突出問題協同落實,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推動“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持續努力。
(天津市生態環境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