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薇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地處中原的一個內陸縣,卻有6個資產超億元的村,其中享譽中外的“紅色億元村”南街村年產值超20億元,37個村集體年收入超過100萬。這里就是被稱為中國休閑食品之都的河南臨潁縣,今年,該縣被河南省確定為首批鄉村振興示范引領縣。
前不久,科技日報記者深入臨潁鄉村采訪,縣委書記劉少宏說,他們在推進鄉村振興中,主要是下好“先手棋”,念好“三字經”。
從三個方面發力,下好“先手棋”
下好“先手棋”,臨潁縣重點從三個方面發力:一是在“數字賦能”上當先行。緊抓國家首批數字鄉村試點縣機遇,積極推廣應用“5G+智慧農業”新模式,提升農業全產業鏈信息化服務水平,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目前,由C-Life智慧農業賦能的臨潁縣智慧辣椒產業園已建成7000余畝,辣椒畝均產量增了30%,辣椒品質顯著提升,辣椒每畝經濟效益增加35%以上,小麥產量達到519公斤,絕大部分為一類麥,農戶年綜合收入提升80%以上。二是在“城鄉融合”上當示范,緊抓全省首批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示范縣機遇,加快推動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融合發展,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在“全域振興”上當標桿。緊抓全省首批鄉村振興示范引領縣機遇,堅持“三鏈同構、農食融合、以城帶鄉、全域振興”的總體思路,致力打造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的標桿。
在糧、融、富上做文章
劉少宏說,念好“三字經”,就是扛穩糧食安全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政治責任,重點在“糧”“融”“富”上做文章。
一是念好“糧”字經,做好農業高質量發展文章。河南是農業大省,也是全國的“大糧倉”。臨潁縣作為全國唯一的“中國休閑食品之都”,緊盯“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以實施“三鏈同構”促進三產融合,培育壯大休閑食品產業,構建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完整產業鏈,實現“工業拉著農業的手、市場帶著鄉村走”。經過多年的深耕細作,臨潁食品產值突破400億元,年加工糧食240萬噸,是全縣糧食總產量的4倍;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3.8∶1,遠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2020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33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725元。“十四五”期間,臨潁縣努力把食品產值翻一番,向千億級產業集群邁進,帶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民穩定增收。
二是念好“融”字經,做好城鄉聯動文章。臨潁縣牢固樹立“城鄉一盤棋”理念,加快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打造全省有影響力的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在規劃融合上,堅持城鄉統籌,構建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在基礎設施融合上,突出抓好國家級“四好農村路”創建、安全飲水一體化等重點,推動鄉鎮道路、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配套設施與城區對接,實現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在公共服務融合上,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壯”,圍繞老年人就醫難問題,加快全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群眾就醫更加便捷高效、幸福指數更高;圍繞青少年教育問題,大力實施城鄉教育融合發展三年行動,組建緊密型、聯盟型、項目型、合作型等教育集團,通過城區學校與鄉村學校“一校多區、城鄉并校”,讓更多農村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圍繞青壯年就業問題,開展多元化精準培訓,讓更多農村青壯年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穩定就業。
三是念好“富”字經,做好集體經濟文章。實現共同富裕,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臨潁重點在壯大集體經濟上下功夫,探索了集體經濟增收“十種模式”,規劃建設了5個村級集體經濟工業園,帶動全縣村級資產超億元的村6個,村集體年收入超100萬的37個,超10萬的147個,超5萬的316個。
劉少宏最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為發揮這種特色和優勢,今年縣里又規劃了5個集體經濟工業產業園,目的就是通過這種集體經濟,把農村的資源變成資產,資產變成資金,確保村里的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村集體收益最大化,同時也帶動人民群眾收入上一個臺階,為實現鄉村振興探索路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