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通訊員 豐興漢
“今秋雨水多,小麥雖說比往年晚播十幾天,但咱種的都是良種,出苗齊整。”小雪過后,豫西南平疇沃野上的麥苗綠油油,喬振群像惦記著他的娃一樣惦記著他的麥苗,一大早就跑到麥田里,邊看邊對女兒喬鑫、喬淼說,“從預測的冷冬氣候看,想多打糧,管理時機把握不住、技術含量達不到,還不中!”
50歲的喬振群是河南省唐河縣城郊鄉黨坡村農民。他的一雙女兒,大學畢業都曾當過公司高管,現在也跟著他在家當農民,成為唐河縣3366名高素質農民中的一員。
藏農于心 攬技于身
喬振群不相信種地就是一條窮路。2009年,他與人合伙承包了撂荒地,第一年就收入80多萬元。2013年,他又辦了振群家庭農場,擁有2600畝耕地,主要種小麥,也有玉米、黃桃、紅薯等。
“種地其實是個技術活兒!”喬振群深有感觸地說。在農場里,拖拉機、旋耕機、收割機、無人機、糧食烘干機等各類裝備配置齊全。
喬振群曾被評為河南省產業技術指導員、南陽市最美農業人,他的家庭農場也成了培育新農人的“搖籃”,全省各地一來學習就是幾百人。最近一次,學的是智慧農業,他兩眼放光地說:“真是個好東西!在大棚里裝上遠程控制系統,里面的風向、濕度、溫度、病蟲害等情況,一部手機就能掌控。”
“咱的農機也裝有北斗系統,拿著手機,隨時掌控播種深度、寬度、播種率、畝數。”喬振群說起來滔滔不絕,“深耕、深松也有GPS精準監控;無人機作業可自由選擇作業時段,自動噴施,精準無誤。”
技術支撐,種糧種出了高品質,喬振群享受到了“訂單農業”的實惠。他的2400畝小麥,與兩家食品加工企業簽了訂單,價錢總比市場穩妥妥地高一截。
大學生“農二代”,給個高管都不干
冬日的振群家庭農場,每天都是繁忙景象。喬振群的兩個女兒喬鑫、喬淼更忙,不停地指揮著工人將收購的“唐河紅薯”入庫儲存,為電商平臺“備貨”。
“我這兩個姑娘可不簡單!都是本科畢業,都在外面當過企業高管,但現在都回歸了土地,都取得了唐河縣第一代農業無人機操作證書,都是專業機構培訓出來的電商學員。”說起女兒,喬振群一連用了幾個“都”。“她們是我們的‘農二代’!”
兩姐妹住在縣城,平時每天八點準時駕車到農場“上班”;收獲時節,就在縣城的電商公司銷售自產的農產品。光電商收入一項,每人每年都在百萬以上。僅喬淼一個人就開了6家店鋪。為保證貨源,她倆今年又投資建了3個保鮮庫,僅紅薯的儲量就達到100萬公斤。
“以后我爸年齡大了,地還得種下去,我們要當個務農多面手。”喬鑫說,“我們要讓咱農村變成令人向往的地方,農業變成充滿希望的產業,農民變成讓人羨慕的職業!”
讓高素質農民唱主角
像喬振群這樣的高素質農民,唐河縣已培育出3366名。他們分布于種植、養殖、加工等領域,成為引領現代農業升級的排頭兵。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唐河縣積極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特色產業,以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大戶為重點,加大專項技術技能培訓。
他們首先選準培育對象,圍繞農業生產經營、專業技能、社會化服務等內容,遴選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青壯年農民和返鄉創業農民5類人員,建立培育對象基礎數據庫;其次選好培訓力量,招投標兩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此為依托建立培訓機構,并建立了南陽市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師資數據庫;三是選優內容方式,“缺什么補什么”,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根據不同培育對象開設不同專業課程。
唐河縣領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下一步他們將圍繞打基礎、成體系、明需求、強素質、增投入等方面持續著力,優化高素質農民培育,加快實現培訓多領域、全覆蓋,形成“優勢互補、一體多元、適度競爭”的農民培訓體系,并不斷強化科技經費、農機補貼、信息技術投入,重織縣鄉村三級農技農機推廣網絡,建設先進技術實驗、優良品種培育、現代耕作技術推廣、電商孵化中心等示范基地,讓科技引擎為鄉村振興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