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12月26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南昌—長沙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簡稱“南昌—長沙工程”)投運,該工程是“十四五”期間我國開工建設的首項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創造了從開工到建成僅用10個月的特高壓建設新紀錄。
圖為投產大會北京會場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攝
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表示,工程的竣工投運,將大幅提高兩省電力交換能力,顯著提升大電網安全水平,有力擴大甘電入湘和川電入贛規模,有效緩解電力供需矛盾,更好地為兩省經濟騰飛和社會進步提供電力保障。這是國家電網發揮電網基礎保障和支撐拉動作用,服務中部地區崛起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實際行動;是公司牢記“央企姓黨”,賡續紅色血脈,堅守初心使命,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的企業宗旨的具體舉措;也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推進能源轉型,服務“雙碳”目標,助力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的實踐擔當。
作為華中特高壓骨干網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昌—長沙工程起于江西省南昌1000千伏變電站,止于湖南省長沙1000千伏變電站,新建南昌、長沙兩座1000千伏變電站,新增1200萬千伏安變電容量,線路長度2×341公里,總投資102億元。工程于2020年12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2021年3月全面開工建設。工程通過1000千伏特高壓骨干網架實現江西與湖南電網直聯互通,對提升湘贛電網接受外電能力和安全穩定水平、增強華中地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能力、保障電力可靠供應、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服務中部地區崛起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華中地區經濟發展較快,尤其是湖南、江西兩省經濟高速發展,用電需求快速增長。國家電網公司將南昌—長沙工程定為公司特高壓“一號工程”,在湖南、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努力克服建設工期緊、施工難度高、防疫壓力大、氣候條件差等重重困難。工程投運后,將增強酒泉—湖南、雅中—江西等特高壓工程受端電網的電壓支撐能力,為省間500千伏網絡優化創造條件,提高湖南、江西電網供電能力350萬千瓦以上(相當于整個長沙市最大用電負荷的40%),增強系統安全穩定水平,為保證今冬明春湘贛兩省電力安全可靠供應、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6月,雅中—江西工程建成投運,目前華中地區通過5條直流通道受入水電、風電、太陽能等多種類型電力,需在區域內依托大電網平臺進行優化配置。南昌—長沙工程是華中“日”字型環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大幅提升省間電力交換能力,助力構建華中風光水火多能互補的電網平臺。既滿足華中地區特別是湖南、江西省間日益增長的電力交換需求,又提升酒泉—湖南、雅中—江西工程等直流通道送電能力,促進甘肅、四川省風電和水電大規模開發,以及煤電聯合外送。該工程進一步擴大了清潔能源消納范圍,支撐了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是服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地的具體實踐。
此外,南昌—長沙工程全面總結應用了特高壓科技攻關成果與建設運行經驗,進一步提升了全壽命周期管理水平。面對特高壓主變、高抗各14臺和開關14個間隔、18萬噸塔材的工程制造任務,堅持質量至上的原則,優化工藝工序,確保設備品質,14臺“巨無霸”變壓器、1228個單元GIS均一次通過嚴格出廠考核。工程施工堅持樣板引路,實施首基首臺驗收評價,全面推廣先進工藝,嚴格管控關鍵工序。工程建設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電工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直接帶動設備材料生產規模51.5億元,有力提振了市場信心,為全社會穩投資、穩就業、穩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國家電網累計建成“15交13直”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工程線路長度達到4.6萬公里,變電(換流)容量超過4.8億千伏安(千瓦),累計送電超過2萬億千瓦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