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魏依晨
數九隆冬,江西省井岡山市高科技農業博覽園現代化的智能溫室內熱火朝天,一排排A字栽培架上的黃瓜、辣椒、南瓜等果蔬依舊長勢驚人,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忙碌著——他們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家門口就業,不僅讓他們荷包鼓了起來,生活質量也顯著提高,整個村的精氣神都變了樣。
家門口就業荷包鼓了
對于當地老百姓來說,這份工作意義非凡。
“這在我們當地叫‘紅軍菜’,現在對它進行‘精修’,把泛黃的葉子摘掉。”今年58歲的工人王雪梅告訴記者,“以前閑在家也無聊,來這里上班后,每個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資,既能賺點零花錢,還能照顧家里。”
如王雪梅所說,博覽園的建成投產,給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明顯可見的改變。
高科技農業博覽園是由科技部推動實施的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重要組成部分,是東西協作推進科技扶貧的一項重大成果,也是開展科技扶貧幫扶結對的有力實踐。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的高科技農業博覽園已然成為井岡山的“新名片”,年產優質蔬菜2000萬公斤,培育蔬菜種苗1000萬株,實現產值5500萬元,直接解決350人的就業問題,幫扶貧困戶120戶為其提供了崗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讓周邊農民“看得懂、學得會、用得好”。這里每年免費培訓種植戶2000余名,示范帶動當地蔬菜種植5萬畝。“有事做了,荷包也鼓了。”當地老百姓算了一筆賬,用好學來的蔬菜高效種植技術,有效提升了科技致富的能力,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可由2600元增長到10205元,真正做到了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井岡山樣板”成功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為鞏固提升科技扶貧精準脫貧成果奠定了基礎、樹立了標桿。
農民變股東年年得分紅
博覽園項目是井岡山推進產業增收全覆蓋,讓群眾可持續增收的一個縮影,當下的井岡山的“造血”之路越走越寬。
“在這里,農民入股變股東,農民勞作拿工資,農民出地得租金,年年可以拿‘三金’。農戶把土地租給公司,公司按照每年每畝450斤谷子的價格付給農戶租金,期限是20年,保障了長期穩定收益。另外,出租土地的農戶還可以獲取土地分紅收益,按照每畝土地純收益的5%收取股金。”井岡山高科技農業博覽園負責人說。近年來,井岡山市高科技農業博覽園,通過讓農戶共享“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收益,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子。
“沒想到我們老百姓也能做股東,年年還可以有分紅得。”村民熊華談起農博園便高興地合不攏嘴。令他們沒想到的是,當初的農田不僅變成了現代化花園式生產基地,出租土地的農戶除了收取股金,每畝地每年還能得到固定分紅。
通過科技引領,示范帶動,井岡山市現代農業有了長足的進步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博覽園正在按國家AAAA級景區的標準打造,分為“綜合管理服務區、現代農業展示區、綠色果蔬生產區、智能化育苗示范區、蔬菜加工配送區、生態休閑體驗區”六個區域,并已結合井岡山產業特色、文化內涵、傳統民俗等,打造集設施蔬菜種植、種子種苗培育、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深加工、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高科技農業博覽園。如今,博覽園也已經成了井岡山生態農業技術應用的“展示窗口”,如同一座現代農業技術集成創新的“轉化器”帶動著周邊地區農業快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進一步鞏固提升井岡山脫貧攻堅成果。
今年初,江西與全國同步奪取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全省28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如今的贛鄱大地,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像井岡山市這樣的案例紛紛涌現,越來越多的農村群眾在擺脫貧困后過上了嶄新的幸福生活,滿懷豪情行進在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