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是缺水。”在12月18日召開的黃河流域協同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桂斌的這句話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圖為大會現場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攝
本次大會由科技部、山東省政府指導,科技部火炬中心、山東省科技廳、濟南市政府主辦,濟南高新區管委會等六家單位承辦。
江桂斌院士此言不虛。隨后發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也表達了這一觀點。
支撐江桂斌觀點的是一組真實數據:黃河上中游大部分地區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以西,多年平均降水446毫米,僅為長江流域的40%;水資源總量647億立方米,不到長江的7%;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40%的生態警戒線。
夏軍院士表示:“黃河水安全的突出特點是水旱災害、水資源短缺、水沙異源、泥沙問題、懸河、斷流、環境和生態交織一起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
江桂斌認為:“黃河流域最大的問題在于生態脆弱。”
今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中央成立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面指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
在夏軍院士看來,過去健康黃河的標準是: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如今,黃河治理的新思路為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綠色發展。
黃河戰略落地要抓主要矛盾。
“當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面對的最大矛盾是什么?最大問題是什么?最大短板是什么?最大威脅是什么?最大弱項是什么?”夏軍院士用了五個設問,指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最大矛盾是水資源短缺,最大問題是生態脆弱,最大短板是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最大威脅是水旱災害,最大弱項是民生發展不足。
回望2021年,黃河流域的自然洪災嚴重,尤其是鄭州7.20特大暴雨洪災,山西水災害……夏軍表示:“變化環境下,極端事件頻率在增加,超標準洪水風險愈來愈大。”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下游發達,中游崛起,上游落后”的經濟發展態勢明顯。夏軍認為,黃河流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缺少以黃河為紐帶的航運及龍頭城市群綠色發展引領。此外,農牧業生產用水架構占較大比重,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需要根本性突破,大規模能源開發與環境問題也值得關注。
黃河流域的區域優勢在哪里?江桂斌院士列舉了四點:生態類型多樣、農牧業基礎好、能源資源富集、文化根基濃厚。
他建議,應該在發揮上述優勢的同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黃河區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保護與修復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協調創新,科技引領。
夏軍院士的建議是,要做好黃河流域水安全與高質量綠色發展大文章,加強“水土氣生”經濟社會系統的過程觀測、機理認識與綜合集成科技創新;面向黃河流域在國家戰略層面開展工作;積極探索生態水文學、生態經濟學等新理論的應用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