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英 科技日報記者 劉傳書
“云腦啟智 開源賦能”,12月19日,“2021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國內外知名院士專家及企業代表,聚焦AI開源開放平臺、云際互聯、智能應用等前沿技術動態,探討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AI創新應用成果,為AI領先技術融合創新尋求智力支持,為賦能產業應用與落地提供路徑思考。活動由鵬城實驗室、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AITISA)主辦,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協辦。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梅建平表示,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創新體系和生態建設取得了明顯進步,但在底層算法、關鍵軟硬件和AI生態體系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
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表示,相較于歷史上已經發生的技術革命,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可能會更突出,如今人工智能技術加速發展,在制造、家居、駕駛等場景中已明顯可見其廣泛應用給生產、生活帶來的改變。高文表示,本屆高峰論壇有助于進一步聚集產學研資用中堅力量,構建完善人工智能創新生態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人工智能產業集聚中心。
圖靈獎獲得者John Hopcroft在“人工智能教育”主題演講中指出,歷史上一個國家往往憑借黃金、石油或廣闊農耕土地等自然資源而強盛,但未來要憑借人才。如今人工智能已成為科技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應得到高度重視。他表示,改善高校本科教育水平和培養科技人才的能力將有效培育更多的科學和工程人才。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劉鐵巖在演講中指出,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然而在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和助力自然科學發展方面的潛能還有待進一步釋放。
本屆論壇也吸引了眾多企業界代表參加。華為昇騰計算業務CTO周斌表示,人工智能作為驅動未來社會變革的主要加速器之一,將會深刻融入生產生活。隨著AI模型規模日趨擴增,通過構建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平臺,能實現超大規模模型訓練與孵化,以技術生態賦能商業生態,商業生態又牽引技術生態進步,雙輪驅動,共同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李飛飛認為,在云計算時代,云原生分布式數據庫開始崛起,并因為彈性擴展、高可用、分布式等特性而獲得了大量應用。
騰訊首席科學家張正友以社交性動物的需求為例,引出虛擬世界和現有技術的概念及現實應用,他在報告中指出,虛實集成世界需要具有四大關鍵技術:現實虛擬化、虛擬真實化、全息互聯網、智能執行體。同時表示,互聯網將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寬的帶寬繼續發展,最終將能夠傳輸包括3D形狀、外觀、空間音頻、觸覺和氣味在內的全息內容。
在當日舉行的圓桌討論環節,多位院士專家暢談AI領域的前沿進展,分析產業賦能的新生長點和新問題。
參加首場圓桌討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華指出,人工智能作為一項賦能技術,在底層對各個領域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會融入很多能夠發揮其作用的領域,不僅能賦予產業價值、提升生活價值,甚至還會在虛擬世界的創造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表示,人工智能要推動整個社會發展,不僅是當前的應用,還有社會價值,人工智能推動提升科學價值,助力科學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懷民認為,人工智能已經在若干領域實現了突破,這種突破如果要向全社會進行更廣泛的滲透,則需要一種通用平臺性的技術給予更好的支持和加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沁平從“元宇宙”概念的角度出發,指出“元宇宙”概念的提出能夠促進現有技術的發展,包括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云邊端計算等技術更加快速的進步,同時可能會促進這些技術交叉領域的發展。
(活動現場照片由鵬城實驗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