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聚焦
穿過日冕 “帕克”探測器首次與太陽親密接觸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帕克”太陽探測器發射三年后,于今年4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9時33分到達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并在那里停留了5個小時,成為第一個“接觸太陽”的航天器。“帕克”太陽探測器是在4月份第八次接近太陽時穿過了日冕。團隊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恢復數據,然后又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來確認。NASA稱這是研究太陽科學的里程碑,不僅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太陽的演化和對太陽系的影響,而且也幫助人們更多地了解宇宙中其他的恒星。
技術刷新
控制量子計算的新超冷微波源研發成功
芬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電路,可以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產生控制量子計算機所需的高質量微波信號。這是將控制系統移近量子處理器的關鍵一步,或大大增加處理器中的量子比特數。
“最”案現場
銀河系中心黑洞質量有了最精確測量
位于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甚大望遠鏡干涉儀(VLTI)日前獲得了迄今為止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區域最深、最清晰的圖像。新圖像的放大倍數是之前的20倍,還幫助天文學家在黑洞附近找到一顆前所未見的恒星——S300。通過跟蹤這顆恒星的軌道,該團隊對黑洞的質量進行了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測量。
廣義相對論通過迄今最嚴苛測試
歷時16年,廣義相對論通過迄今最嚴苛測試!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分析了2003年至2019年間遍布世界多處的7臺不同射電望遠鏡對雙脈沖星系統的觀測結果,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同時也將驗證精度推上新臺階。
科“星”閃耀
超級靈活的“男友力”機器手問世
要力氣時可以捏扁罐頭,要精細時可以拿起小鑷子,擁有這般“男友力”的其實是一只機器手。據韓國科學家團隊報告了一種機器手集成了響應式運動、傳感并擁有高度靈活性所需的所有組件。這種機器手可以安裝到現有商業機器手臂上,從抓握雞蛋到使用剪刀和鑷子,能夠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
基礎探索
地球生命起源于氫能
生命起源時的第一個化學反應是如何開始的?它們的能量來源是什么?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HHU)的研究人員重建了現代生物分化前的最后共同祖先“露卡”(縮寫為LUCA)的新陳代謝。他們發現并確定了長期尋求的、推動這些反應向前發展所需的能量來源,它就是一直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的氫氣。
癌細胞從“休眠”到“蘇醒”重大謎團獲解
癌細胞離開原發腫瘤后會通過“休眠”來躲避免疫和藥物治療,但當其“蘇醒”后,會擴散到身體不同組織并復發,形成轉移性癌癥。癌細胞如何保持數年休眠狀態以及為何會“蘇醒”一直是癌癥研究中的一個重大謎團。近日,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Tisch癌癥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解決了這一關鍵問題。
(本欄目主持人 張夢然)